我們總是羨慕那些高情商人士,似乎任何人際關系、危難場面,他們都能及時扭轉乾坤。而在大多數人眼中,這樣的高情商都是外向型人。成功、活力、應變這些詞匯似乎都內向型都沒有太大的關聯。
然而,事實證明,沃倫·巴菲特、比爾·蓋茨、馬丁·路德·金這些超級領導,以及我們現在熟知的李笑來、羅振宇、俞洪敏老師,他們都并沒有承認自己是一個外向型人設,而是一個內向型人。
那么內向型人怎樣去發揮自己的性格特征、實現人生的逆襲呢,看看《內向者溝通圣經》這本書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1、判斷你的性格
你是內向還是外向?
如果你很難判斷自己的性格。你可以回想以下情景:在遇到棘手事宜時,你是更傾向和朋友去交流問題得出想法,還是自己冥思苦想?和大家聊天時是妙語連珠、越聊話題越多,還是過程中更多是扮演傾聽的角色。
以上情景,如果你更多的偏向于后者,那么,你很可能是一個內向型人格。
2、內向型的人面臨的困境
·更容易遭受壓力
作為一個內向型的人,可能會因為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別人的請求、領導的臨時任務你很難說“不”,只能默默接受,心理卻被自己施加更多的壓力。
·更容易被人誤解
記得剛到公司時,領導給我交代事情,我總是以眼神、點頭去回應他,領導還以為我沒有聽懂,反復再次跟我強調。直到后來我意識到自己用肢體語言可能無法讓領導會意,撞起膽子說:好,我明白了。您剛剛的意思是……然后領導就不會再反復強調了。
·難以經營關系
每一段關系,都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有些關系,可能只需要你我一個眼神,便懂了。然而有些關系,卻需要我們去努力經營,用言語去拉近雙方關系、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情況,內向型人便會相對吃虧。
內向型人和外向型人都會自己的性格優勢和缺陷,并非說哪一類型的人是否好,一切都只是相對的。
既然同樣內向型的巴菲特、馬丁路德金都能成為世界名人,我們要怎么去實現自己的逆襲,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
3、內向者法則 - 逆襲心經
生活中,我是一個實打實內向型的人,甚至有時候和陌生人交流都會面紅耳赤,你肯定難以想象這樣的我,可以站在200人的領導面前鎮定自若的演講、穿插在林蔭小道上進行大咖采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活動策劃……
一個本身內向型的人,卻做了所有外向型人的事。
·準備
比如,在與客戶進行溝通前,我會把要和客戶溝通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LIST,并且針對每一點進行預想,預想在我們溝通時,客戶可能會提及的疑惑、反饋的觀點,針對這些疑惑和觀點我再梳理出充分的應對策略。
·展示
在工作場合,恰如其分的展示的是你獲得職場認同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記得第一次進行產品宣講,本來連溝通都不太擅長的我,做起來真有些困難。
演講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前期準備→資料收集→PPT之作→講稿梳理→反復演練,每一步都決定了你最終演講的成敗。
同時,我也對自己做了客觀的分析。對產品理解深刻,演講技巧匱乏。因此,我把自己塑造成真誠分享內容的專業員。
在整個演講中,可能我沒有太多演講的技巧、華麗的語言,我只是將我所理解的、所知道的、所看到的真誠的分享給在座的所有人。弱化自我,讓他們所聽所言,更多的是在PPT和講述中。
當然,隨著后期演講的次數越來越多,一次次的積累后期也更加的游刃有余。
如果你實在是一個不喜歡面對鏡頭、在大眾前展示的人,不要勉強自己、不要把自己裝的激情滿滿(除非你裝得很像),不然你會很痛苦、臺下的人也很痛苦。
·推動
羅振宇有一句話讓我影響深刻:成功的人都是敢于做自己不敢去做的事。
你越是不敢做什么,你就越是要去挑戰。
比如:不敢和陌生人交流,那么你可以去參加一些party、聚會、蒙面舞會之類的活動,專門和陌生人交流,反正他們又不認識人,說錯了就錯了,又不會少塊肉,找到和人交流的感覺;不敢在年會上最總結,那么就從小部門匯報開始,以小見大,次數多了,總會鍛煉出感覺、有所成長。
·練習
所有的方法不去實踐都是紙上談兵,所有的實踐不去實踐都只能一無是成。既然都花時間做了,那就堅持下去,看看會有怎樣的效果。
總而言之,內向型人善于觀察和分析,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應該利用好自己的性格優勢,再適當的做出改變和堅持,那些你看似的不可能都將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