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
找到10個最能描繪自己的形容詞,并找出它們的反義詞。
說了什么
曾經陪伴多年的兩句話:從關系的角度看問題;世界是相反的。
“好我”與“壞我”
世界是相反的,每個人身上都有“好我”與“壞我”,也就是說當你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
“好我”其實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期待。如果符合這個期待,在父母眼里我們就是好的,不符合這個期待,我們就是壞的,一個人執著于“好我”時,是執著于用這種方式和他人建立關系。“好我”的對立面會被一個人視為“壞我”,我們會想辦法避免它,因為我們不僅頭腦上認為他壞,也擔心他一旦呈現,關系就會被破壞,別人會不喜歡自己。
當一個人的意識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質徹底失去聯系時,這個人就會受潛意識的支配,去接近一個明顯具備這一特質的人,通過和這個人聯系去碰觸自己內心的這一部分,所以在關系中更容易看到A與-A的存在。
“好我”和“壞我”,A與-A意味著二元對立。我們越是只有這個二元對立的好壞觀,就意味著我們的內心和人性越分裂,我們要警惕極端的分裂。如果分裂的太嚴重,就會出現我們意識上盡全力讓自己只處于“好我”這一面,但我們的“壞我”,就容易以極有破壞力的方式出現。
你既可以A,也可以-A
通過三個故事:“越外向,越內向”,“越快樂,越悲傷”,“越好人,越恐怖”。
所謂的“好人”,在善良忍讓的同時,是被動、消極和封閉的。這樣的“好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反面的自己,從理論上講,這是沒有被看見的本我。
A與-A,在一個人身上并存,這是一個真理,只是-A總是藏于潛意識深處,而難以被看到。如果一個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會找明顯呈現的這一特質的人,通過和這個人在一起與-A的品質建立聯系。
戀愛乃至人生的更大動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圓滿。于是會出現各種痛苦的選擇,解決這份痛苦的方法,自然不是一個去消滅另一個,而是兩者的融合。痛苦是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終趨向人性的完整。
正能量與負能量
自戀,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三大動力。我們反對自大,忌諱談性,也強調克制憤怒,我個人認為,這些極力想消滅的壞東西,是最寶貴的生命力自身。
人越是遠離自戀、性和攻擊力這三個東西,就越是死氣沉沉,沒有了生命力。相反,那些能直接展現這三種能量的人,雖然容易有爭議,但他們身上,容易有熱情,創造力,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種表現。
一個具體的人之所以將自戀、性和攻擊力視為-A,那很可能是因為你最初的家庭將這些生命力視為壞的,而家庭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社會文化環境所導致的。
發現問題行為背后的積極動力
催眠大師大師斯蒂芬·吉利根講,表面行為或有好壞,但背后的動力沒有欠缺。艾瑞克森流派的催眠治療方法是,找到所謂“壞”行為背后的動力,把它視為好,然后找到好的表達方式,優雅地表達這個藏在行為背后的動力。
艾瑞克森流派的原則是“問題行為背后都有積極動力”,拆解一下可以分成三個步驟:看到一個問題的行為;找到問題行為背后的動力;學習用好的方式去表達這份動力。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任何問題行為,都可以使用這三個步驟;如果你想改變別人的問題行為,也可以告訴他,他問題行為背后的動力有多么好。
被動攻擊是講攻擊性視為不好的東西,于是用了不好的方式去表達它,你可以對自己說,憤怒和攻擊是好的動力,當你真能這樣認為時,你就能用好的主動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攻擊性了。
希望能傳遞這個信息:人性的這些動力,是多么好的東西。當這個聲音真的被你內心接受到后,你自然就會發生很多轉變。
感受
1、一體兩面,無論是好我還是壞我,正能量還是負能量,浮現出來的就是這個詞。先不談論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我們會壓抑自己,只呈現好的一面,表達光明的東西,而壞的,陰暗的東西一直不能接納。但不可否認的是所有東西都是二元對立的,如果說我們一味的只是強調好的,否認壞的,那么就會造成內心的沖突,若是想要突破這種沖突,必然會用一些別的自己可以接受的另外的方式呈現,然后又產生一些沖突,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反而對自己更為不利。
所以還是那個詞:接納,那句老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2、“問題行為背后都有積極動力”,意思是某種問題行為的背后是藏著很好的動力的,只是這種動力以前被來訪者用自毀的方式表達,但如果在治療中幫來訪者接納了這種源自心靈深處的動力,來訪者就不必用不好的方式而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那么如果說是站在咨詢師的角度來看的話,是否是建立在積極關注的基礎上,然后運用一些技術或方法,激發來訪者的資源及潛力呢?
總結
1、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分清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不糾結,不沖突。
2、列出自己的A與-A(描繪自己的形容詞與其對應的反義詞),然后對自己說:我可以是A,也可以是-A,我可以同時擁有A與-A。
延伸閱讀:
房樹人測試(Tree-House-Person):又稱屋樹人測驗,是投射分析技術的一種,早期用于治療自閉患者,開始于john buck的“畫樹測驗”。這一測試是通過受測者在一張紙上畫的房樹人來分析其家庭關系,事業,人際關系和自己認知等方面。背后的理論來源于榮格的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
房:投射家庭,代表安全感
樹:投射自我成長,象征生命能量和支持系統,如事業和學業
人:投射自我形象,以及人際溝通模式
微笑抑郁(smiling depression),并不是一種精神疾病的診斷類別,它是一類抑郁癥患者對自己病情的反應模式。
這是一種非典型的抑郁表現形式,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的很開心,甚至很有幽默感,表面看起來非常外向積極,能力人際關系也挺好,所有人都覺得這個人很好,但在微笑和樂觀的面具背后,卻充滿了無價感,殘缺和絕望感。就像是很多人在朋友中很愛逗別人開心,但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卻常常感到悲傷一樣。雖然他們看起來在笑,但實際上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緒中掙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