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要而不能”就是你想要的東西你沒有能力配得上它,就像人們說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一樣。而“可以卻不一定要”就是你完完全全可以擁有,但是你卻選擇不要,就像你面前擺滿了“葡萄”,你選擇了“梨”。
我到底要什么?突然發現,我展開翅膀想象的能力好低,連自己要什么都不清楚。我到底要什么?是金錢嗎?美女嗎?豪車嗎?或者是聲名?還是權力?不,休要誘惑我,我要的是成長。
像我這樣的普通人最好不要“癡心妄想”,而是應該踏踏實實每天積累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打磨自己的深入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思考質量。
沒有成長就沒有積累,沒有積累就沒有未來,沒有未來就沒有滿意的現狀,現在的現狀就是你過去的積累。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你之所以有今天,抱怨你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本質上就是因為你父親沒有積累。難道你也想讓你的孩子像你一樣重蹈覆轍嗎?
首先了解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其次做出分析、得出結論、然后做出選擇;最后開始行動,這是我們生活的首要課題。打個比方:“愛情”這個東西,你真的了解嗎?“愛情”跟“婚姻”是兩回事,不要混為一談,愛情要更羅曼蒂克一點,而婚姻往往是現實版帶骨感。如果要你給愛情下一個定義你會如何定義呢?是“給對方Ta真正需要的還是給我認為Ta需要”的?對方有時候需要一杯白開水,你端上來一杯咖啡;對方需要蘋果,你來一根香蕉。這樣子真的好嗎?為什么會這樣呢?答案是:缺乏溝通或者溝通的深度不夠。很多情侶分手的最后一句話就是:“你給不了我想要的”,可對方根本就不知道Ta到底要什么啊。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有什么,可以放棄什么,就如同我;還有的人像還沒長大的孩子,看見啥都覺得新鮮,啥都想要,不懂得克制自己無邊無際的欲望;另外還有一種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又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不斷地朝著要的目標前進。這種人讓我害怕,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成為這種讓我害怕的人。
如果你要問是什么讓我成為我現在這個鬼樣子?跟三年前相比較有哪些不一樣的顯著變化?
我的答案很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具體的經歷使我變成這個樣子,也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不足和社會教育的醒悟。讀小學的時候我能夠放學之后自覺自律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不需要任何監督,從而給現在的我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可讀初中二年級的時候開啟了放任自流模式,讓游戲誤導了生命的流向,從而使自己感覺到好像不交作業也沒什么讓人不可承受的懲罰?那干脆晚上泡網吧、白天睡大覺、晚自習偶爾看看《故事會》,上課不專心聽講,不交作業算了。“嚴師出高徒”是多么痛的領悟,人的天性就有懶惰的成分,而克服懶惰的有效方法就是高標準、嚴要求。
至于和三年前有什么不一樣的顯著變化這個問題,三年足以改變一個人的觀念、看待問題的視角和思考模式,簡直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元認知能力,現在知道了我們不能信馬由韁,信馬由韁的結果往往不是吃肉喝湯,而是糊涂荒唐。開始深刻對待“積蓄”這個行為,開始注意篩選自己的必要消費。不在去證明自己,開始關注自己的成長,若成長為真,證明自動完成。注意力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資源。投資最重要的能力是避險,避險就得深入思考,做出選擇之后要有清晰的行動依據。所謂的“堅持”就是給一件事賦予重大到不可或缺的的意義。剛需是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要選擇培養正確的剛需。最后就是當一個觀察者和踐行者,成為一個行為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