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5月17日悄然更新功能,在“設置”一欄增加了“實驗室”,可以讓用戶將“搜一搜”、“看一看”這兩個功能增加到掃一掃、搖一搖等發現頻道里。此舉引發業界的討論,認為微信這是在抄百度和今日頭條的后路。
其實在未更新之前微信首屏和通訊錄都有可以進行搜索的功能,而現在的“看一看”功能也同樣也是如此,也能夠使用微信搜索朋友圈熱文找到。所以,實際上“搜一搜”、“看一看”并不是微信推出的新功能,只不過此前是將之前隱性功能,將其顯性化罷了。
那么這次微信為什么要將這兩個隱性功能給顯示出來,這個就要說說背后的原因了。
作為以通訊工具為主的微信,它的好處就是用戶粘性極強,不過從盈利能力方面來說,這塊就不是很大,大多只能靠廣告位賺錢(且份額一直提不上來)。使用微信的人,都說微信“好”,但到底怎么把這個“好”轉化為賬面的切實回報呢?對于一家上市公司來說,相信這也一直是懸在騰訊頭上的一個問題。
其實如果我們有去研究的話,都會發現張小龍的每一步走位其實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
第一:把聊天工具做到完美,通過騰訊已有的優勢占領用戶,讓用戶建立關系;
第二:開放朋友圈,讓用戶可以發放和消費 UGC 的內容;
第三:構建公眾號生態,引入各種媒體和公司等,為平臺增加 PGC 的內容。
所以微信用戶的行為就是:
第一:聊天,通訊
第二:發布和消費UGC內容
第三:轉發和消費PGC內容
其實這樣的用戶場景看起來很接近國外的通訊工具 Facebook 的社區形態,那為什么 Facebook 的廣告收入能夠那么高,而微信卻很難有收入呢?
而這里就要說下互聯網上兩大門派的信息流產品,一種是頭條一樣的算法推薦,一種就是微信朋友圈的社交推薦。
算法推薦是網站決定你看什么;
社交推薦是關注關系之下朋友轉發的結果,是你決定你自己看什么。
現在,基本所有的社交推薦都在向算法推薦融合,比如部分用戶的微博首頁換成了熱點頁,而不是好友關注動態;比如豆瓣和知乎很早前的主頁邏輯更新就是把純關注關系,變為了“關注+系統算法推薦”,這些最終都讓用戶的信息流達到社交+算法推薦的混合結果。
那么為什么這些社交推薦都在朝著算法推薦方向發展呢?
因為信息流廣告要做的是:
第一:用戶看到什么要掌握在公司的手中,而不是用戶之間的關注關系;
第二:要在不引起用戶反感的前提下,把盡可能多的廣告放到信息流中;
第三:廣告越接近原生內容、越貼近用戶需求越好
要滿足以上這些,就是要靠客觀的算法推薦。如果用戶完全自己決定能看到什么,又怎么插入廣告呢?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頭條和百度能從廣告里賺大錢,而知乎和豆瓣這些卻異常難。更何況是微信生態呢?
朋友圈是用戶的私人領地,且完全是社交推薦的內容,所以用戶的容忍度太低,要做廣告非常難。朋友圈廣告試驗了那么久,做到了有趣又克制,最后估計還是覺得有損用戶體驗,所以沒有大規模推廣。
而機器推薦做廣告就容易很多,像頭條和微博這種閱讀和媒體屬性強的產品,目前好像基本都是七條左右內容就夾雜一條廣告,用戶本身的使用行為和期待就是刷內容,所以遇到廣告也是一刷而過,不會有太多抵觸情緒。
所以,微信如果想要盈利,就要引入算法推薦機制,而朋友圈產品做得太極致,很難變成社交和算法混合推薦的產品,那么留給微信的選擇只有一個,就是單獨再做一個算法推薦的產品功能。
因此,在我看來,這次將隱性功能顯性化,就是為了提升搜索、看資訊這兩大功能的權重。這也意味著微信確實開始更加重視搜索、內容這兩大業務板塊。
事實上,微信開始大力做搜索的消息早在今年4月底就已經坐實,根據微信內部郵件顯示:微信事業群下成立搜索應用部。負責微信的搜索業務、閱讀推薦業務、AI技術研究及落地、微信數據平臺建設和數據能力的應用。顯然,這一次“看一看”、“搜一搜”這兩個功能的“上位”,正是這一部門成立之后亮出的第一劍。
“看一看”這個產品功能,類似“頭條”型產品的價值,讓用戶永遠有內容可刷,能夠成為用戶獲取多樣化信息的入口之一,另一方面是讓微信產品本身有更多盈利的可能性。
我們再說一下“搜一搜”這個產品功能。目前來看,“搜一搜”功能主要還是對站內內容的搜索,這是微信搜索與百度、搜狗等這類站外搜索引擎的最大區別。如果僅看現在的功能,微信搜索遠未上升到與百度搜狗展開直接競爭的戰略高度,更像是對微信用戶現有體驗的優化。
不過長遠來看,微信搜索并非不可能發力站外搜索,此前在搜索朋友圈熱文時其實就能夠看到如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天天快報等第三方平臺的內容。
如果搜索“感冒”可以看到搜狗百科的內容、知乎的內容。搜“姚明”則引向了“騰訊新聞”、“網易體育”、“搜狐新聞”等的內容。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基本上這就是要抄百度的后路.
不過從用戶習慣及內容豐富程度來看,用戶也不會在微信里進行站外內容的搜索,因為通用搜索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除了資訊之外,還有百科、知道、醫療、英文等專業化垂直化的內容,這些內容的豐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現在說微信抄百度的后路有點為時過早。
相較而言,微信推出的“搜一搜”、“看一看”,對于今日頭條的可能影響更大一些。我們看到,當前這兩大功能的凸顯其實更多的是為了讓微信里的內容更易被用戶所檢索和看到,這無疑能夠增加微信內容的曝光度。
實際上,作為超級APP,微信對于今日頭條這樣的另一大超級APP的崛起不能掉以輕心。
據去年9月份今日頭條舉辦的頭條號創作者大會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9月,今日頭條已經達到累計用戶5.5億,日活超過了6000萬,日均閱讀量超過了18億,用戶平均使用時長更是高達76分鐘。
另據微信團隊在2017微信公開課PRO版上發布的《2016微信數據報告》。顯示,微信9月平均日登錄用戶達到7.68億,較去年增長35%,50%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時長達90分鐘。而根據騰訊剛剛發布的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更是達到9.3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23%。
可以顯著看到,今日頭條的用戶數量盡管目前不及微信的體量,但其用戶平均使用時長正在追趕微信。而移動互聯網的戰爭就表現在對于用戶時間的爭奪,這表明今日頭條正在緊隨微信其后正在上升為一大超級APP。
所以,對現在的微信來說,百度、搜狗等皆不是其真正的競爭對手,其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實正是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