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追了好多天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在前些天落幕了。結局既沒有小三凌玲得到嚴厲懲罰的大快人心,也沒有子君和賀涵在一起的春華秋實。然而這樣的結局,我認為合人性,合情理。深圳的海邊,啟東的海邊,兩個有情人,彼此思念卻各安天涯,都是離開了待了近半生的上海,“舍不得,但是離開后才知道以前發生的一切,都我來說是那么重要。”三言兩語之間,道出對人生的珍重。
? ? 藝術源于生活,有時高于生活。不可否認,劇情中確實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說子君有個現實中難有的完美閨蜜,解救子君于水火之中;子君一路上得到“上帝之眼”賀涵的幫助,從不學無術的家庭主婦變成職場精英,并讓賀涵不顧一切地愛上她,確實,有點瑪麗蘇。
? ? 現實中,進步快的那個人,總會甩掉那個原地踏步的人,這句樸素的真理,羅子君用將近半生才明白。“如果我早一點意識到這一點,會不會就不是這個結局?”子君的旁白這樣說道。實際上,離婚和很多因素有關,不排除不可控因素。但是如果早點意識到,自己可控的事情就更多一點,遇到意外的驚慌失措就少一點。我想最好的愛情就是這樣,兩個人一起進步,相互理解彼此的不易,一起分享和分擔。步調相對一致,是愛情里需要的相對平衡。
? 亦舒的書中,充滿了女性的獨立宣言。可惜原著中的《我的前半生》,子君被離婚后依然靠著女性外貌的魅力獲取重生,和現在女性依靠自身努力和能力而蛻變有些出入。“沒有人能成為你今生今世的避風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后的庇護所。”明白這一點很容易,可是實行的時候,或多或少會想依賴別人。有依賴之人是福氣,只是誰也不能保證人的一生當中,不會有必定要自己獨擋一面的時候。與其在必要時候被迫自立,不如就從現在起培養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包括最基本的經濟獨立。
? “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未來和幸福奔忙,不管算不算盲目,是不是有效,再親近的人,愿意花時間來傾聽,真心給你一點建議,已經是天大的面子。剩下的風里來雨里去,必然要自己走。既然如此,想太多不如走出去。”現實生活中,往往沒有唐晶這樣的中國好閨蜜和人生導師賀涵的幫助。只有自己不斷試錯,不斷努力改善現狀。這路上會很累,甚至精神壓力大到得抑郁癥,總有求而不得,總有不如人意,學會調節自己的生活,找到最適合自己情緒的發泄方式,在我看來,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必修課。
? 子君的母親走的時候,妹妹子群哭的厲害,子君沒有哭泣,對比之下,彈幕里就有人說子君不孝,媽媽走了都不哭的。眼淚,是能表現悲傷的一種方式。子君沒有哭,因為她是家里的頂梁柱,她需要做一個堅強的后盾,為一家人。子君沒有哭,是因為她是一個已經走向獨立的個體,眼淚是悲傷,也是脆弱的表現,子群一直以來都依賴母親,子君離婚后,常常在母親需要的時候為她遮風擋雨,更像是一棵大樹保護著家人。子君后來還是哭了,哭得那樣克制,她在風雨里已經成長為一個大人。? ?
? ? 賀涵和唐晶的愛情,長達十年。聽過alin的《好朋友的祝福》:那年我失去最好朋友和我最愛的人,你們相愛,我和悲傷共生共存。也記得唐晶在知道賀涵和子君的情感后說的那句:這十年,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兩個人都在這兒了。感情的事,很難說出對錯。但是可喜的是,子君始終沒有背叛唐晶,即使感情的沖動再濃烈,在我看來,也不應該違背道義。
? ? 賀涵和唐晶曾經是互生愛慕的,賀涵欣賞唐晶的努力和上進,唐晶更是因為欣賞賀涵的優秀和睿智而心生愛慕。才會在這么多年里,都以為對方是自己愛的人。只是,賀涵更想在一段感情處于主導地位,不希望在另一半那里得到挫敗感,他對另一半的要求不算高,欣賞對方的富有情趣和會生活,不喜歡矯揉造作。但是依然喜歡積極向上,離婚前的子君和他只會是陌路人。唐晶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是子君,這個不如她優秀甚至有著落敗人生的女孩。就像賀涵說的,喜歡那份真實和輕松,那份敢愛敢恨。
“經過時間的磨礪,我們不再是因為對方貌美如花,也不是因為我事業有成,才選擇在一起,只是單純地簡單地習慣有你的陪伴。”這是賀涵對唐晶說的話,兩個人在同一高度,陪伴細水流長,順其自然,已是很好的過程和結局。只是我們太多的人,在對待感情時選擇交易。“交易并不是一個貶義詞。這天底下的一切不都是交易嗎?所謂門當戶對、郎才女貌、珠聯壁合,不都是等價交換的意思嗎?”全看個人對待感情的態度了,這件事無法說出對錯。在我看來,像賀涵這樣到達一定高度,能夠拋開一切世俗標準地去愛的人,在愛里是個勇敢的人也是最忠于內心的人。婚姻和愛情是兩回事,婚姻不一定是愛情的水到渠成,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在將就的原因。很多時候,將就將就著,一輩子也就過去了。
? ? 我們很多人,知道很多道理,仍過不好這一生。如果我們的人生沒有經歷很大變故,不需要讓自己一下子必須堅強,很幸運;而依靠自己的人,始終會得到上帝的眷顧。一直幸運的人,是因為自己始終握住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