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旅程班的練習,讓我更清晰地看到了我的兩個習慣模式。
模式一:對這個世界的敵視
因為父親喜歡哥哥,我覺得我就不該來到這個世界,我不覺得我是父親親生的,我也氣不過,哥哥到處闖禍,不好好學習,讓父母操心,憑什么獲得那么多的愛與贊賞,父親經常夸他聰明,說我笨,“憑什么”這口氣一直如鯁在喉。
之后我工作了,與幾任一把手領導關系都挺僵,雖然我和領導從未發生過正面沖突,但我總想反駁他們說的話,總是對他們充滿了蔑視和抗拒,心里說:你是領導了不起啊?!我咋沒看出來你是哪里了不起咧。
參加許老師課程,做個案要收費時,我投去鄙夷的眼神,一種一手交錢、一手交命的感覺。當老師說到家庭餐桌文化序位時,我挺氣憤:都什么年代了,還宣揚老夫子那一套!憑什么男性無論在哪里都比女性尊貴!
我的心里始終在吶喊:憑什么!憑什么!
這次旅程班,我鼓起勇氣選擇做家庭小組成員的爸爸,原本我以為撥亂反正的時候到了!我要把女兒們寵上天,把兒子扔一邊,那樣才解氣啊!!但讓我詫異的是,我居然也比較關注兒子,我問自己為什么,相對女兒來說,我也沒有愛兒子更多一些,而是對兒子的期待更多,光宗耀祖的期待與責任就落在了兒子身上,我咋這樣呢?!難道我的內心也默認了男性比女性更有能力,更能取得成功?
我是無意識中一邊和他人較勁,想要較量出個輸贏,一邊內心里早已舉了白旗,而自己渾然不覺。抗拒了一輩子,也沒整出啥名堂。
因為我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與敵視,他人也能冥冥之中感受到我的敵意吧,這個世界也同樣回報我疏遠與回擊,怨不得別人。
模式二:躲進自己的殼里
我做個案代表時,常常會習慣性縮在自己的殼里,不去看發生了什么,不去聽別人說了些什么,屏蔽了周圍的一起,想要逃離,想要置身事外。
我害怕他人不喜歡我,害怕他人對我的負面評價;遇到人際關系不睦或者各類沖突,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搞定一切,恐懼害怕會讓我不由自主縮回我的殼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這時候我不是更關注自己,而是像個漸凍人,感覺不到痛,也感覺不到傷,心腸硬如磐石;我什么都看不見,什么也聽不到……
我作為x的個案代表,至今我都不能分辨,個案中我所表現的是我個人習慣模式的投射,還是被代表人的真實情景再現?若兩者兼而有之,是偶然巧合還是人的行為模式總有類似的地方?我不知道。
我琢磨,以上兩個模式也是讓我抱怨憎恨的父親的模式。這些模式也說明,我原來真的是父親親生的,不然我咋模仿得這么出神入化呢!不由感嘆家族基因的強大!長大后我就成了你,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殘酷現實。
這種自我保護的逃避和凍僵模式,苦了身邊的人,生活中我的老公和女兒感受不到我的存在,感受不到我是有血有肉的人,就像我也感受不到父親是個人。當他們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在哪里?我僅僅是一副內心冷冰冰、空蕩蕩的軀殼。學員J在個案中罵她的母親不是她的媽媽,是臭女人,其實她一點兒都沒說錯,那是她的真實感受!我的女兒應該也是對我充滿了同樣的怨氣與憤怒,但是她因為害怕傷害我,而將苦痛壓抑在心底,從未對我表達出來,想到這些,內心悲痛不已。
因抗拒而敵意、因恐懼而逃避的慣用模式一直伴隨束縛著我。我常常在人生的死胡同里掙扎抱怨,循環往復的轉圈……明白了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走進了死胡同,就明白我可以走出來。希望我的成熟與成長,從看見我的慣用模式開始。
“你一點兒也不比男孩差”也是我內心渴望了一輩子想要聽到的話。我對自己說:你的內心是有愛的,只是你目前還不知道如何愛自己、如何愛別人而已。給努力的自己一個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