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將不朽,像亦長存”——題記
? ? 龍門石窟是我國的幾大石窟之首,坐落于河南的伊河兩岸、龍門山和香山之上。2000多個洞窟、像龕遍布在東西兩岸的峭壁之上,囊括了11萬余尊大小佛像。石窟從北魏孝文帝始建,歷經(jīng)1400多年、十余個朝代的更迭,建造時佛像表面的彩繪早已褪色,石刻雕塑也多已殘破。但這延續(xù)1公里的建筑作品,仍沉靜地屹立于此,向世人述說著歷史的興衰。
? ? 按照攻略準(zhǔn)備打車去龍門石窟西北門,結(jié)果一路上被司機大哥游說到了龍門石窟東北門。到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并不是他好心推薦的那樣,我們還是要走到西北門開始入園參觀,不過還好,不算太遠。
? ? 入園之后被一道仿古的“龍門”所吸引,同樣被吸引的還有很多游客們,都在此打卡拍照。入園步行幾百米的樣子就開始正式參觀了,一座低矮、連綿的山坡上被一個個人工雕琢的洞窟裝飾,密密麻麻的洞窟竟然絲毫沒有譴責(zé)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而是連連驚嘆,因為每一個洞窟里都有著一種神秘的力量,同時又會讓人對從北魏、盛唐、明朝的古人破山鑿壁所付出的艱辛、精巧的技藝、堅韌不拔的精神贊嘆。
? ? 在一個沒有機械的年代,破山鑿壁是何等艱巨的任務(wù),我難以想象一個洞窟是多么巨大的工程。當(dāng)然,巨大的工程都需要巨資,龍門石窟是由人們供養(yǎng)起來的石窟,出資人即是佛像的供養(yǎng)人。最初在這里開山鑿窟的,是北魏皇室,北魏延續(xù)了佛教的信仰與建立石窟寺的傳統(tǒng),在龍門之前,已經(jīng)開鑿出了云岡石窟。龍門最初是專屬于皇室的供養(yǎng)之地,是到了唐朝時,佛教興盛,天下太平,平民百姓也可以出資造窟。
? ? 最大的是唐高宗下令建造的盧舍那像龕,此洞窟沒有開山鑿窟而是摩崖造像,這尊高17米高的大佛,已經(jīng)歷經(jīng)千年的風(fēng)吹雨打。路上你會聽到很多人說:直奔大佛,就是指此像龕。盧舍那大佛是唐代皇室的輝煌手筆,即便時隔千載,站在它面前,還是會感受到一種非凡的氣象。據(jù)說這尊佛像是仿照武則天的面容所造,不知是否屬實,但后期的工程是她捐資建造的。
? ? 參觀完西山洞窟又來到了東山洞窟,東山?jīng)]有西山的宏偉、壯觀,但是東山植被茂密,比西山要舒服一些,里面的佛像也多被破壞,但也是因此,給游客們留下了對歷史的想象及議論空間。但是不論如何,這些或多或少被損壞的佛像是比人的肉身存留更久之物,或許那些出資供養(yǎng)的人似乎早就意識到這一點。
? ? 隨后,來到了香山寺,據(jù)說是白居易因喜愛龍門而修繕而定居于此的,后有蔣宋在此居住,因此此寺有著古、近的元素在。白居易的蹤跡太過久遠,蔣宋故居內(nèi)一桌一椅、一床一鋪,樸素中透露著大氣、奢華。繼續(xù)向前還有一個白園,是白居易的陵園,但現(xiàn)在已是眾人游覽、參觀、休憩之地,里面植被豐茂、幽然生風(fēng)。
? 游覽一圈約三個小時,此處離洛陽龍門站6公里,十來分鐘的車程對游客朋友們來說很友好。
? ? PS:夏日游覽小貼士,一定到做防曬!帶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