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3月中旬了,在這春暖花開的江南,本該是賞花踏春的時節,卻已經很久沒見大片的小黃花了,不知道你和我一樣有多久沒去旅行了?其實想說旅行,但這樣的話題總離不開人生和生活。
1、任何方式的工作和生活都有代價
前段時間還能每晚擠時間看書,鍛煉或者寫以前的旅行文章(見我其他文章),最近挺忙的,每天從早到晚,報了陳老師的線上課程也怎么學習,認知可能升級了,可是身體和行動還在停留,就像我前面寫的文章一樣《時間,你怕了嗎》,對時間挺焦慮的。今天讀了陳老師的《當年沒錢的自己,卻又最美的回憶》一文又想提筆,畢竟這種標題和文章內容肯定能引起共鳴的,文章說“旅行和愛情在他看來,都是奢侈品”。
其實和陳老師一樣,這兩年,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飛來飛去天南海北的,雖然去了國內外不少的地方,但基本上都是工作性質的停駐,只是換個地方、換個場景工作,頂多偶爾能看到一點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或者路過一個讓我眼睛多停留一下的即將飛逝過的風景。陳老師說的一樣:好像都少了些東西,也沒有當年那純粹的心境了。
不過于我而言旅行總有純粹的心境,現在的我,也是很懷念當初純粹的旅行,那時候是沒啥錢,但是體驗最豐富。
比如13年騎行川藏線,14年騎行青海湖,乃至一直遲到的16年底的環海南島騎行,比如以前的各種登山,比如一次野外露營吃著野菜……
“那段日子,沒錢,就沒那么多欲望和挑剔。青澀,就有最單純的快樂的意義。那是我現在已經回不去的慢時光。
我們不斷地得到,也同時在不斷地失去,總是要守恒的。”
就如他以前的文章說的一樣:任何方式的生活都有代價。
拋開馬斯洛的五大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的生理、安全需求滿足后要發展更高層次的需求,一直到追求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這個故事中沒有誰的選擇是對,誰的選擇是錯的問題,只是不同選擇,不同人生罷了。雖然看起來終點都一樣——在海邊的小漁村過悠哉的生活,但是過程卻完全不一樣。如果你覺得安于現狀是你想要的,那選擇安于現狀的生活就會讓你幸福和滿足,如果你不甘平庸,選擇一條改變、進取和奮斗的道路,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你也一樣會感到快樂。所謂的成功,也許就是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生活。最糟糕的狀態莫過于當你想選擇一條不甘平庸,改變、進取和奮斗的道路時卻以一種安于現狀的方式生活,最后抱怨自己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 ?
2、生活和旅行一樣,經歷了才知道。
別把旅游當旅行,別把旅行當精神鴉片,但必須選擇前方,生活也好,工作也好。
其實我今天要說的是旅行,雖然前面可能與旅行無關,不過旅行和前行不也就是選擇一種生活嘛。因為現在的工作所以少了很多旅行。
前段時間把海南騎行梳理了一下,這種身體力行的堅持和經歷很真實:要想去獲得,肯定要去放棄。 沒有經歷過艱難抉擇,沒有放棄的勇氣,是走不出那一步的;要想不一樣,肯定會有異樣眼光。 我只想用自己創造的去過自己給自己安排的生活,盡量不讓任何人來左右,不在別人的眼光中變得和所有人一樣。 要想滿足感,肯定要去做自己想去實現的事情。這種事只有自己知道; 要想充滿回憶,肯定要去經歷。往前走,不只為風景,有顆好奇心想看前面有什么,有雙眼睛去發現,到一個景區拿出剪刀手,到了再遠的地方,也不會有多少記憶,他們或許有過走馬觀花的當下,可是當下轉瞬即逝,沒有回憶,也沒有故事。
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歡去冒險,甚至付出了生命也在所不惜呢?(不過對于中國儒家,中庸思維,以及小富即安的思維,確實扼殺了很多冒險精神和創新挑戰)。對于不喜歡旅行的人來說,覺得簡直不可思議,花費錢財,冒著隨時都會喪失生命的危險去旅行,無異于吃飽了撐著,他們認為我們這類人喜歡自虐。或者被理解為尋求刺激的一群人。但是,沒有人,沒有媒體,站在旅行者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登山愛好者為什么要去些地方?為什么要徒步?這到底是為了什么?
很多時候,可能對于很多和我一樣的旅者來說,一旦沒有出去,就覺得悶得慌,好像旅行上了癮,只有在旅途中才會覺得快樂,一旦回到現在,好像失去了什么,但自己也無法解釋清楚,這到底為了什么?
很少走出鋼筋混凝土的人們很難理解這些騎行、戶外徒步、露營和登山的行為,走在景區的水泥路上,就可以舒適地看到他們心目中的美景,到各個景點,就能看到平時難得一見的景色,為什么非要去到這些無人區?徒步幾十公里,只為看到一座山,一個湖,或者一片森林?
他們無法體會到,在沒有洶涌人潮的無人區,不需要昂貴的景區門票,就可以自由地行走在美麗的大地上,在無人的曠野,能夠靜靜地聆聽鳥叫蟲鳴;佇立雪山之巔,我們可以俯瞰那碧藍的海子;在原始的湖邊,目睹陽光照耀在山頂的輝煌;更無法理解在雪地寒冷的營地里,隊友們圍在篝火旁,享受著的那份溫暖。
遇難于珠峰的著名登山家馬諾里有一句最經典的名言,抽象解答了為什么要去登山,他說:“因為山就在那里!”。然想到去青海湖,因為我覺得湖就在那里。但每當我在山頂上累得無法呼吸,在暴風雨的黑夜,獨自躺在冰冷的帳篷里,自己也在思索這個問題,“因為山就在那里!”似乎并不能解決我們旅行者自己的困惑,依然不明白是為了什么。
每次出發都有一種期待,也許會遇到不同的伙伴,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景色,也許迎接我們的是更多的冒險與挑戰,期待著即將達到的目的地。可能行走就是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就是為了擺脫現在中無盡的煩惱……。也許這都不是我們喜歡旅行的原因。又像是一種虛無的感覺,不過如果你不旅行,可能連這種感覺都無法找到。
徒步登山,當你四肢筋疲力盡,在日落時分到達一個從未見過的河谷,不知道晚上在什么樣的房間鋪床睡覺,別的什么也不指望,只想安安穩穩地睡上這好不容易才掙得的一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原始的需要,但滿足這些需要后所得到的興奮和激動,卻是那些常年居住在城里,只和大馬路打交道的人永遠感受不到的。
在荒蕪人煙的曠野,我們吃的不是干糧,就是煮點青菜,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不過,即使登上山巔,獨享無敵的景色時刻,我們遙望遠方,期盼著早日到達終點,也夢想著能回到現實的世界,可以和常人一樣洗個熱水澡,不用睡在冰冷的地下。但是,每次到達旅途的終點,心情卻是那么復雜,說不出是高興還是失落。
或許我們會覺得家很溫暖,熟悉的地方很美好,但一定還會再次出發,期待下一個目的地。也許在現實中,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太多無法滿足的欲望,期盼在旅途能得以釋放、解脫,而內心卻似乎永遠沒有終點。旅行,總在不斷地尋找著心中的目的地,也許只為了無法到達的目的地……
3、找到一種意義成為你的第二種生活,比如旅行。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叫做:《我害怕找不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人生》。截取部分片段:“事實上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困于生活,受苦于這有限的時間和很快不再青春的肉身,受困于大大小小一切形式的責任,受困于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受困于生活中那些瑣碎、無聊、惡心、齷齪……
? ?與其說我害怕成為普通人,還不如說我害怕生活,害怕找不到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人生,害怕不知道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 ?當我必須面對物質生活上那些惱人的小事時,當我需要承擔工作責任又想逃避時,當我不得不面對不喜歡的人又要假裝熱情時,我總是不停地在心里告訴自己:“這就是生活,你不要害怕生活!”
生命的價值,需要我們去選擇并賦予它價值。沒有哪一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尋求和建立意義,為意義而活,它可以幫助你去走完人生,度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尤其是在現在這樣一個信息更新快速,充滿選擇和誘惑的時代。
羅曼?羅蘭說:“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但是這世間最難做到的就是“熱愛生活”這四個字。
我可能沒有英雄主義,更像是自由主義理性主義和完美主義,我熱愛生活,所以會鍛煉,運動,看書,學習,音樂,旅行……即使很多時候很忙,即使很多時候還要去虐自己的身體。我會選擇前行作為我另一個追求,并去完成,或許對于很多人并沒有多大意義,雖然我也說不出意義,但體會到的才是自己的。
我會堅持和繼續我的前方。
人, 必須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并有勇氣堅持下去。但是,你懂得自己想要是什么嗎?你說得清,道得明嗎?
PS:最近打算把以前的川藏線梳理下,希望對喜歡川藏線的朋友有幫助。
? ? ? ? ? ? ? ? ? ? ? ? ? ? ?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