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趟門,從公交車,到私家車,出租車,到長途客車,火車,動車,地鐵及飛機等多種交通工具,可以任性選擇。選擇的時候,考慮的基本條件是行程的遠近,時間效率問題,接著才是經濟條件的考慮。這跟現在社會科技及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
七十年代,經濟還不夠發達,在我的家鄉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和火車,條件不好的甚至要步行。當時的火車是那種綠皮的長長的鐵盒子,是人們出遠門首選的交通工具。而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坐過普通的綠皮火車呢!
小時候,家在離縣城很近的鄉鎮,而我們鄉鎮最有名的是有一個可以去到遠方的火車站。我們村離車站就只有七八公里的路程,當時還是小孩子的我向往著有一天能去鎮上的車站看看那長長的綠皮火車長的什么樣!這個愿望在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終于實現了!因為學習成績好,我被選中參加鎮里組織的競賽活動,跟隨老師去到鎮里比賽。在去鎮上學校的的路上,要經過火車道。那時候,還沒有建起高架橋,火車通過時,道口的起落桿會落下來擋住行人和車輛,等火車通過后,起落桿升起來,行人和車輛才可以通過。在火車道口不遠的地方,有幾間落滿黑色粉末灰塵的房子,那就是車站了!
那時候小,不太明白車站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后來大點了,才聽大人說,這個車站主要是貨運站,很多火車在這里停留是為了裝卸貨物,只有很少的客車會在這里停留,而且時間很短,要出遠門還是要到二百多里路以外的青島站。而火車拉的東西很多時候是煤炭,粉塵很多,所以整個火車道兩旁都是灰突突的,有污染。因為是來參加競賽活動,所以也沒有心思多想別的,但是總算在經過火車站時看到了那個長長的,有綠色盒子和灰突突的大盒子組成的火車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也算滿足了自己小小的心愿。至于火車站里面是什么樣子,根本就沒有機會進去看過。
后來再長大些,應該是八十年代了吧,為了要照一張相片給遠在他鄉的小姨捎去,媽媽帶我和弟弟去鎮上的照相館拍照,我第二次來到了車站。這一次,因為是周末,在照完相之后,我央求媽媽帶我去火車站看看,媽媽答應了。那時候,車站還沒有安檢啥的,我們從北門進到候車廳里,看到有七八間房子大小的大廳里,東、西各有五六排木制的椅子,是連在一起的,椅子上稀稀落落地坐著幾個等車的人,整個大廳顯得空蕩蕩的。在大廳的東面有一個窗口,上面寫著“售票口”,有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坐在里面。我好奇地跑到椅子上坐了坐,椅子很硬,坐上去一點不舒服。里面還有賣東西的小鋪子,因為知道家里的條件,我和弟弟只能瞪大眼睛,好奇地看著各種東西,解解眼饞。大廳里的衛生還算好,只是地面灰突突的。當然,這一次,我們近距離地看到了火車車廂還有火車道,是在鐵路上的人不注意的時候溜到鐵路邊看的。從媽媽的嘴里我也知道了,媽媽最小的妹妹小姨,就是坐著火車,從這個車站離開了家鄉去到了遙遠的新疆,成了媽媽和姥姥舅舅他們最遠的牽掛。
之后中專考試鎮里的選拔賽也經過火車站去鎮里的小學,也就沒有了最初的好奇心,只是想著有一天長大了,要坐著火車去到離家鄉很遠的地方去看看,至于到底去哪里,心里根本沒有目的地,只是覺得火車與遠方是連在一起的。
中專畢業后,我被分到縣里最遠的鄉鎮小學教書,因為母親生病,來回奔波于家和學校之間,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每次單程都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經歷了母親的離世,父親家庭的重組,我經過努力調回了自己的鄉鎮,但沒有就在小鎮,而是回到離家不遠的村子教學。車站與遠方似乎與我小時候的夢想越來越遠。
在山村小學,我邂逅了生命中的他,在沖破困難和阻力后,結婚生子。因為每學期考試后都要到鎮里統一批卷子,最后一次經過火車道口是我懷著兒子那年冬天,天冷路滑,他用摩托車載著我,穿過火車道口時因為有個下坡,差點沒穩住車子,我身子一晃,被他反手一拉,才沒有掉下去。后來被家人知道,好一通擔心告誡,說以后再也不能這么冒險。
休完產假后的那個學期再去鎮里批卷子,已經是一年之后了,再過鐵道口,已經有一座高架橋立在鐵道口兩旁了,我們再也不需要等火車通過再走了,可以站在橋上,看著一列列火車從腳下通過了。聽說,車站也改建了,因為沒有出遠門的必要,我也沒有了去看看的想法了。只是高架橋建起來之后,車站周圍的環境開始好起來了,聽說貨運站簽到了東面的另一個市縣,小鎮成了臨時停靠的客站,比原來客流量,貨流量都小了很多。聽說是因為縣政府的領導不愿意擴建車站,讓鐵路部門不得不選擇去了鄰市縣的老城,把好好的經濟增長機會拱手讓出了。因為了火車站的問題,原本紅火的車站周圍的飯店,商場,小賣部及那些做小買賣的,甚至一些廠子,生意越來越難做了,紛紛關門歇業了。原本車站駐地的村子也不再是當年很多人想要來淘金的地方了,本村人紛紛外出打工,鎮子里再也沒有了當年的人來人往的熱鬧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出行需求也越來越大。動車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政府部門這一次爭取到了建動車站的機會,在離老火車站不遠的東北方,一個氣派的高大明亮的動車站拔地而起。比起火車,動車速度快得多。為了實現自己小時候的愿望,我和老公特地去動車站買了去青島的票,體驗了一把坐動車的感覺,座位比電視上看到的普通火車的座位舒服多了,還有隔板,可以拉出來當小桌子用,每排座位下還有插座,可以方便給手機充電,設計非常人性化。那天我們索性連同地鐵也體驗了一把,在下了動車去往地鐵站購票乘車的過程中,我看著如潮水般的人流來來往往,心潮澎湃。三十多年了,我的活動范圍沒有出過自己的省,雖然多次外出學習來過青島,但每次都是乘坐長途公共汽車來回,這一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行。那天,我們去了逛了青島不太出名的太平山,吃了青島特色小吃,看著變化巨大的一切,突然感覺自己都快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不由地感嘆:時代的發展變化太快了!
去到老火車站看看,還是因為兒子上學。前年,兒子考到東北一所大學,為了不讓孩子像我一樣留有遺憾,我希望兒子能夠有機會嘗試一下各種交通工具的不同。所以,兒子開學時,坐的是飛機,我們一家三口體驗了一把坐飛機的感覺。國慶節假期,可能是想家,兒子要回來看看,匆忙中,我又給他定了飛機票。返程時,因為時間比較充裕,我跟兒子商量,讓他坐普通火車回去,這樣可以順便體驗下坐普通火車的感覺。其實也因為動車沒有直達的,要坐也需要到二百里以外去坐,而普通火車在小鎮上就有一趟,是直達兒子讀書的城市的,不需要我們開車去送他。兒子沒出過遠門,我也不想他路上太波折。因為車程太長,需要二十六個小時,我們托車站的朋友幫忙買的臥鋪票,但是因為遇到假期,沒有買到,只好買了硬座票。雖然天天上班經過車站(早在兒子上幼兒園時,我和老公就已經調到鎮上的學校工作了),但一直沒有進到里面看過。現在的車站,已經被后來建的動車軌道擋在了里面,要進站需要通過一個橋洞,往西一拐才能看到一個普通鋁合金玻璃門,還不如家里入戶門寬。進去后是售票廳,只有兩間房子的大小,售票窗口在左側。取完票,要從西面的門才能進入候車廳,送人的還要買站臺票才可以進去。買了兩張站臺票,過了安檢,來到了候車廳。現在的候車廳,地面是大理石,欄桿,座椅都是新的,但是大小比原來的小了很多,只有一間屋子那么大,坐車的人卻很多,可能是因為國慶假期的的緣故吧?空氣質量很差。環視了一下,坐車的大部分都是打工的和學生,也是,選擇乘坐普通火車的應該大都是因為經濟原因吧,跟我們去送兒子看到的坐飛機的人群明顯是不一樣的。
火車快來了,檢完票后,我們隨著工作人員的指引,出了車站候車廳,先向東通過地下通道,又根據票面車廂號和座位號,順著指引向東拐,出了地下通道,上到站臺上等待火車停靠。不一會兒,火車準時到站,看著兒子提著行李箱,上到車廂,找到座位后,透過車窗朝我們揮手告別。我揮揮手,看著火車緩緩離開,心也隨著火車遠去。沒想到,小時候坐火車的愿望是兒子替我實現了。而車站的變化,也讓我始料未及,看來選擇太重要了,錯過了,就再也沒有辦法挽回了!后來跟兒子交流,他說,好累啊,時間太長了,座位特別不舒服,坐的腰疼,又躺不下,也睡不著,昏昏沉沉的好難受呢!
我知道,兒子,我就是想讓你體驗一下坐火車與坐飛機的不同感受,這份體驗會伴著你一生!要知道你現在嗤之以鼻的交通方式,可是媽媽小時候夢寐以求的啊!時代的發展變化太快了,這變化就像車站的變遷,我們都需要不斷努力,不斷學習,讓知識和經歷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只有這樣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