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說,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做過一個夢,夢見整齊如軍隊、面無表情如僵尸的中國成年人,很整齊的排列。孫老師說,這些都是不知道如何愛孩子,卻認為一切舉動都是出于愛的中國父母。
武老師讓我們先做一個練習:
1、找出5個形容詞,描述我們的個性。
2、找到5個形容詞的反義詞;
3、放松的站或坐,閉上眼睛,想像在我們身邊有一個能量球,如同練氣功、瑜伽一樣,雙手雙腳叉開和肩同寬,搓手10秒鐘,張開雙手,手心相對、去感知兩手間的能量球,嘗試去感受一下它的大小、色澤。如果兩手距離較近,你能感知到兩手之間的一股張力。?
4、在想象中,將5個形容詞,挨個放入到能量球中,看看能量球的變化,是大還是變小。
或許,只是放形容詞進去還不夠,我們可以把符合形容詞的自己的形象,譬如某一場景中我們就是這樣的,放入能量球中,看看會如何。
武老師第一次做這個練習,是在美國催眠家史提芬.吉利根的課上,不過放進去的是每個人的夢想。
當武老師把自己宏大的夢想---心理學大家,放入進去,能量球變小了。
當武老師把第二個夢想-----旅游,放入,能量球竟然變大了。
后來,武老師分析說,做一個心理學者,是本能上習慣的路,是宅男的他擅長的事情。但是由于宅男與外界的聯系很少,如果按宅男風格下去,他的世界會越來越窄,不論武老師做的事情有多么宏大。類似的感覺,還出現在武老師的好人形象上。武老師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好人,有道德優越感,但是自己不喜歡這個形象。因為待在這個形象里,不自在,好像有什么東西捆綁著,不能自由的伸展。
人的性格是逐漸形成的,了解越多,就越有可能改變它。至少,我們可以問問,一直以來的我,自己到底喜不喜歡。或者問問:假設我們是一個能量球,我們是伸展的?萎縮的?坍塌的?色彩明亮還是暗淡的?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泡,在成長中,能量泡必然要伸展自己。伸展=攻擊,而攻擊性,是人最原始的能量。
弗洛伊德說,驅動我們人類行為的動力有2個:性和攻擊。不論是能量泡、能量體、性和攻擊......其實都是講的生命力。
我們是自戀的,對于已經形成的自我,集體自我,不可避免的會有美化。但是,問問自己:作為一個能量體,我們的自我是伸展的、飽滿的、鮮亮的、彈性的?還是萎縮的、暗淡的、僵硬的?
武老師認為,大部分國人,及所在的各種集體,社會及整體文化,都是在壓制能量球的伸展。
但是我們可以用眼睛、用心去看。
想像一個能量球,代表國人,然后將各種國民性---國人作為一個集體的個性,放入能量球中,看看有什么變化?
以上觀點來自于《巨嬰國》作者 ? 武志紅
學習必須輸出,分享才能提升。感謝您陪伴我的學習成長之路,歡迎您的批評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