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壺|紫砂壺藝人談俊祥:十年磨一劍,終成紫砂絞泥寫意畫第一人!
文:一把壺
圖:一把壺APP、談俊祥老師
談俊祥的第一任老師應當是他的父親,談伯章,民國時期著名制壺陶刻大師。談伯章擅制壺,又擅陶刻。作為他的兒子,談俊祥的書畫技藝自然是從小就開始被教習的。而談俊祥對于寫意畫非同常人的執著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談俊祥老師)
談俊祥的父親談洪泉自幼習書法喜繪畫,15歲學藝制壺,所制壺具印款為“伯章”、“談伯章”、“談氏伯章”。在上世紀20年代,談伯章與諸多陶刻名家的接觸中,對陶刻發生了興趣。于是他拜陳少亭為師,專事陶刻,并在紫砂器上署款“泉石”。故而,您手里若是有他的壺,印款應為“伯章”,若是陶刻,則款“泉石”。勤奮刻苦,再之天賦加持,談伯章在陶刻方面也成民國數一數二的大家。陳少亭師承盧蘭芳,與紫砂七老的任淦庭是同門師兄弟。
談俊祥的書法繪畫、制壺陶刻就是從這樣的名家手中傳承下來的。
談俊祥出生于潛洛村,紫砂的發源地之一。家前家后全是做紫砂的,回到家看到的又是父親的紫砂壺。從小在這樣的紫砂圈子里長大的談俊祥對紫砂的制作可謂是如數家珍,細節處都能為你娓娓道來。傳承祖輩的手藝做紫砂壺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相反若是不做紫砂,反倒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
(佛·談俊祥)
(佛·談俊祥)內部
談俊祥就這樣繼承了父親的做壺手藝,在傳統壺型上打轉了十幾年。
做絞胎泥是談俊祥的最愛也是他拿手的技藝。絞胎泥就是絞泥,原本是從瓷器中演變過來的。
絞胎工藝,唐代已有。這種工藝方法是將兩種預先摻有不同色料的坯泥,按一定順序相間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使胎燒成后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相間的紋理裝飾。
紫砂陶中的絞胎出現,約在清中期。
紫砂壺中的絞胎工藝則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由呂堯臣(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師承紫砂七老的吳云根)等幾人首先試制成功,一經面世,就受到了國內外一致好評!
紫砂俗稱五色土,顏色十分的豐富,泥料也多種多樣,紫泥、朱泥、團泥等,不同泥料的配比又能產生新的顏色品種。而紫砂絞泥的特點,便是利用泥料的不同色彩有秩序或無秩序地疊放一起,絞出意想不到的肌理。壺身上形成不規則卻十分自然和諧的紋飾圖案,如天際流云、似雨后彩虹;如湖光山色、似大漠原野等等。不同泥料的組合,變化自然、生動,做胎亦可,或做表面裝飾,切成片狀,然后用泥漿貼上,此種裝飾可體現出紫砂泥料的純樸與自然。
(普通絞泥紫砂壺)
用絞泥的方法做出的紫砂壺,壺身線條多變,呈現不規則線條感,且因為制作手法和每次拍打的不同,圖案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肌理感,色若霞光,光彩奪人。
既然能出來多種不規則線條于壺身,那這些線條圖案能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嗎?
談俊祥想要什么模樣,他想要寫意畫。
“寫意畫用泥繪的方法也很好,色彩多變寓意高遠,但就是手感上沒辦法與壺身渾如一體,有凹凸感,影響實用效果。”
當時能將寫意畫展現在壺上的一般有兩種方法,泥繪和陶刻。而將寫意畫用通透絞胎泥的方式,把各種顏色的紫砂泥絞合在一起,運用多種特殊的手法,先制成絞胎泥片,再用傳統成型方式制成壺,是表面光滑平整,內外通透一致。這是談俊祥回蕩在腦子里的想法。聽著似乎是簡單的,但整個紫砂圈都沒人成功做出來過。
談俊祥的這個想法是大膽而又叛逆的,除了他的妻子,沒有人支持他。大概大家的想法都是:“談俊祥怕不是做絞泥做傻了吧!”
談俊祥也真如大家所說那樣,一“傻”就“傻”了十多年。做出來的廢品可以說是整個紫砂界中最多的。
即使這樣,他依然把自己關在小房間里埋頭苦干,每一次失敗的作品都端詳良久,研究它失敗的原因和改良的方向。在第4年的時候,他研究出來是泥不對,為此他特意搞了個煉泥的小作坊自己親自動手煉;然后他發現燒制也有問題,外面的電窯升溫的曲線幅度與他的壺不匹配,所以又自己建了一個小電窯,自己燒。這下好了,除了紫砂泥礦不用自己去挖,其他的步驟都要自己動手了。
(四大美人之西施·談俊祥)
此時的談俊祥除了不能就如何挖礦與你細談一二,其他的都能與你一一道來了。
配料、色比、成型,其間受的種種失敗和抑郁,只有他和這十年的時光知道。當2011年下半年燒出第一把成功的寫意畫絞胎泥的時候,他激動的淚水,也只有他和當晚的月光知道。但他的成功卻是整個紫砂界都知道的!從2011年燒出第一把寫意畫絞胎泥開始,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藏家,各大地區的展示邀請紛至沓來。談俊祥的名字緊跟著他創作的寫意畫絞胎泥出名了,各大報道愛稱他為中國寫意畫絞胎泥第一人。
這是十多年的努力和汗水對他最大的回報和肯定。
“我當時呢,也沒有想那么多,就是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談俊祥老師說,“我當時想著要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用自己的心血,做一把只屬于自己的創作!將自己喜愛的寫意畫融在紫砂里面是我很早就有的想法,但讓四五種泥料收縮不一,要融在一起不產生裂縫凹陷是早期的我達不到的!十多年對于泥料的了解才讓我下定決心去實踐它!”
(一帶一路·談俊祥)
天賦巧,“絞”出都非草草。
天賦生來帶,旁人艷羨也求不得。但成功卻不僅是靠天賦完成的。有心踐之,有手行之,再加一點機遇的調和。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十來年的一意孤行,冷嘲熱諷,失敗品層疊的心灰意冷……一切的心酸苦楚不過是為了追求一個大國工匠夢。
用自己的雙手,筑夢匠心。
不用外界的掌聲和榮耀,甚至不需要他人的理解。紫砂的藝術傳承幾百年,總讓人認為它到了盡頭,仿古仿古又仿古。談俊祥深刻地理解若是一門技藝不創新,只會繼承老祖宗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失去它的活力,隨著老祖宗們一起埋在歷史的塵埃里。他從小山水寫意有著深厚的底子,又在絞泥方器上摸索了十多年,兩者相結合的創新技藝又為什么不能從他的手里流傳出來?
(專利證書·談俊祥)
為了這個傳承創新的夢想,他付出了十多春秋。
山水遠近稀疏之感一目了然,壺身光滑,色彩豐富,愈用愈潤。既有寫意山水的美景又不失其實用性,內外一體,壺外壺內,山水相依,可謂是寫意畫絞胎泥最獨特之處。
也是談俊祥的寫意山水畫絞泥與傳統絞泥相比最厲害之處!傳統的紫砂壺絞泥技法圖案和諧自然,呈現不規則的線條,似云似水,都逃不過一個“似”字。但談俊祥的絞泥確是真的云,真的山,真的水,真的人物畫,再也不是虛虛實實,如夢似幻的泡影,而是可摸可觀,可徜徉期間的山水田園景。此景可泥繪、陶刻現于壺上,只談俊祥可絞泥于其上!
談俊祥從沒有想過時光是否辜負他的艱辛,10多年的時間只為了傳承紫砂技藝;20多年的時間只為了一展漢唐風韻!
靈感總是在一瞬間迸發的,比如寫意畫與紫砂的完美合璧,又比如大唐繁榮昌盛一展于紫砂之上。前者花了十多年,后者花了20多年。
大唐的繁榮昌盛、萬國朝拜的盛景和中國海納百川的思想造就了大唐雍容華貴的服飾文化,無論是從色彩、圖案還是款式都呈現嶄新的局面。而談俊祥對唐朝文化的欣賞也表現在了服飾上。尤其是對唐織錦紋飾的喜愛,除了花鳥祥瑞,唐人對于幾何形的運用也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色彩的搭配和形狀的大氣威武無一不讓談俊祥震撼。而這也促使他想要通過紋飾的表現一展大唐風韻!初初的一個微妙想法讓他看向了手中的絞泥方器。
(漢唐風韻·談俊祥)
20多年的時間鉆研制作只為了一圓他的漢唐夢,一現唐人的繁盛景。
紅、黑、紫、黃四色點綴于其上,紋飾過渡自然,幾何形與方器的完美融合,霸氣而又華貴雍容的漢唐之氣噴薄而出。讓你仿佛置身于那個年代:
裊裊盛唐音,徐徐時世妝,雍容之氣,只得漢唐。
(漢唐風韻斷面)
談俊祥老師如今68歲了,近古稀之年,卻依然重復著自己煉泥,配料,做壺,燒制的全過程。閑暇的時候寫寫字,畫畫山水圖,看到好的山水畫想要融到他的壺中又成了他的下一個“靈光乍現”。
一把壺,發現、培育、成就未來大國工匠,讓世界為中國紫砂點贊!
一把壺,為大國工匠而生!
買壺賣壺,上一把壺APP!
文:一把壺
圖:一把壺APP、談俊祥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