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戴安娜.洛克曼的《掌握三藝》之輕松在家教育的文章,猶如涌入一道亮光,而這一“經典教育”的嘗試也是我近幾年想采用的教學方法,但困囿于當下國內教育體制與現實處境,遲遲不敢邁出這一步,但看了美國很多“在家教育”的案例與成功經驗,覺得這一模式有利于擺脫現行應試教育的“機械性”與越來越趨向的實用主義、功利性教育的弊端,而讓孩子回到“人是什么”的整體性思考中。
無獨有偶,美國目前已經有200所高等院校做出決定,不再強制性要求大學入學考試,而是通過學生的高中學習成績、論文、才藝等能展示學生才華的材料來綜合考察,正如一位大學的負責人所說,讓學生回答幾個問題:“你是誰”“你的優秀在哪里”“你以后想干什么”,遠比單一的考分更有用,這是一個創造性的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才,而不是工業時代主要是為了培養大量的產業工人與技術性管理人才。
美國的教育是在經典基督教教育基礎上,逐漸分化,后來完全被實用主義教育取代,其目的也是應對社會就業與大規模生產的需要,但這一平均化教育弊端已在近幾十年凸顯出來,作為補充,目前美國“在家教育”已達230萬人,這些學生有很多進入美國名校,這也是這些先行者在踐行美國“回到根源”的社會呼聲,世俗化對美國各個方面的侵蝕,已經讓很多家長與社會有識之士做出了“糾偏”的努力,先是教育、隨后是基督教社區重建、保守主義文化的回頭以及政治的轉向,這都有利于傳統價值在一個社會中的彰顯以及“山上之城”的燈塔再度燃亮。
戴安娜也是“在家教育”的踐行者,她有兩個孩子,目前在做“經典學者”網站。
美國經典基督教教育發展自古老的希臘-羅馬世界,后又被西歐和美國的殖民者改進;涉及掌握三種基本技巧,以使學生能探索抽象觀念的深層含義,從而影響社會。
這種“本源的”經典教育,我在本月25日結束的“文學-才藝學習營”中做了“語言寫作與表達”實驗,讓幾個孩子圍在一個導師的周圍,以引導式方式,來進行閱讀、討論,并用了柏拉圖《斐多》來還原蘇格拉底臨死前就“靈魂的存在”與學生展開的辯論,如果學習被看作一條道路,通過對抽象概念如真理、良善、和美的探索,就會通向更高的目標。我們對學習者的期待是,這樣的經典教育能帶來高貴的品格和優雅的行為。
這次參與“暑期學習營”的孩子共6人,從8歲到11歲,有公立學校、私立學校,也有“在家教育”的學生,他們學習背景不一、性格各異,但都聰明、開朗、好動,這就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因為這些孩子在自由與針對性提問、討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理解偏差,或者有的孩子已經習慣了“填鴨式教學”與“機械性標準”答案,所以要用自己的語言與圖像來描繪文字場景、詩歌內容等就出現了程度不一的逃避、轉移,或者沉浸在自己的反對、搞笑等日常話語中,不過,到一個月快結束時,這些孩子已經適應了這種教育模式,他們的潛質也在不斷發揮出來,孩子們都更明確了自己的夢想,將來要成為音樂家、藝術家與折紙高手,這些都是激發我們學習原動力的方式,讓孩子知道真善美的源頭,我們為何要贊美與感恩,我們是誰,世界是什么?我們如何與他人協作、如果增進友誼與怎樣才能服務于他人,讓生命更有意義,從而擺脫游戲、動畫、手機與無聊感。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李澤鋒小朋友,他是從深圳來到我們的“學習營”,他在自己的總結中寫到“一個月的美好時光”,剛來第一天還哭鼻子,第二天要找熟悉的小朋友,無法進入20分鐘的閱讀中,第三天已經慢慢適應課堂,后來還要自己寫小說,到20天時已經不想回家,想開學后還繼續留在我們的“經典課堂”上學,他最后幾天已經喜歡上繪畫,在看完《梵高星云》后,已明確自己將來繪畫的人生方向,這是非常大的一個改變。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創作、思考的潛能,我們需要把他們帶入環境、氛圍中,而語言、思想和演講,是把孩子們解放出來的很好方法,而且這一技巧很好掌握。
正如戴安娜所言,經典“三藝”的古老定義是:三條路的交叉。三種技巧里,每一種都代表一條路。每條路都能達到終點,到達我稱之為“充分掌握”的那一點。
除此之外,我們選擇了《詩篇》、《箴言》、《詩經》適合他們這個年齡的選篇,這些古老的詩歌、格言可以塑造孩子的心靈,同時也是對“意義”最好闡釋與品格的塑造。因為真正的經典教育一向是關注意義,讓孩子們背誦、用《詩篇》對比中國古詩學習修辭方法,然后進行討論和對意義的詮釋,盡管后一項對他們有難度,但可以打開他們的思維,增進思辨力的訓練,這也是我在把家變成教育實驗、激發孩子們創造力所看到的異象,為未來造就獨立思想的藝術家、音樂家,這不是沒有可能,一切在于我們對孩子的信心,就如一粒芥菜種般的信心,也有移海的能力。
耶穌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里’,它也必聽從你們。”路加福音17:6
好在歐美2000多年的傳統傳承與經典教育模式早已開出了一片燦爛的思想星河,我們不妨借鑒,跟隨先賢腳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