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讀手札?毛詩的獨樹一幟》之一
? ? ? ? 1、原文
? ? ? ? (本篇首次公開發表于《詩刊》1957年1月號)
? ?
? ? ? ? 沁園春?長沙
? ? ? ? (1925年12月)
? ? ? ?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 ? ? ?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 ? ? ? 2、詞牌韻譜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韻)。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韻)。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平平(增韻)中仄平平(韻),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韻)。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韻)。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 ? ? ? 雙調,上片十三句,壓四平韻,五十六字;下片十二句,壓五平韻,五十八字,共一百十四字,上片四五六七句,下片三四五六句多為對仗。用般涉調。
? ? ? ? 3、淺讀手札
? ? ? ? 誰的三十二歲,都是風華正茂,他與眾不同其實也相同,只不過高山的險峻與丘陵的緩平就是那點區別。
? ? ? ? ? 那日途經,再游橘子洲、岳麓山,滿懷12年(1911年~1923年)之久的長沙求學與革命的跌宕經歷,一時間豪氣北望。
? ? ? ? 深秋的遼闊與清寒勾勒著高遠的氛圍,隨著他的視點全方位地移動,上下左右遠近高低。湘江、萬山、層林、百舸、蒼穹、雄鷹、游魚,濃烈的色彩,鮮活的律動,被紅遍、盡染、碧透、爭流。一顆心在寒秋場景里是那么興奮且急切,為競爭、為改變、為自由而喝彩。
? ? ? ? 這種濃烈的鋪墊悄然改變了孤獨的遠望,是出自“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浩瀚眼光,從豐滿的遠景一下子拉到了對人生世事的探尋與求索。此刻,再也無法遮住詩人的抱負與胸襟,那主宰大地命運的詰問徹底暴露了詩人挑燈看劍的霸氣。看到這里誰又能相信,僅是回湖南指導農民運動的他與最終坐擁江山之間的聯系。或者,對深邃歷史縱深感的內在差異,都將區別人與人不同的命運邏輯與睿智。因此大千世界萬象繽紛,跌宕浮沉。
? ? ? ? 結束了上闋與大自然的同游,詩人更加直接傳達了他對活生生的人際關系的關心與關注。此時的他自認為自己早已懷揣了對人生、歷史、社會、現實的大課題的篤定,才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曾經過往的書生意氣與揮斥方遒。此時的文字一句緊貼著一句,層疊而上的沖動像潮汐的沖擊,終于等到了一句石破驚天的“糞土當年萬戶侯”,這氣勢再也難以阻擋,舍我其誰的性格特征從紙面上噴涌而出,是那種強音不斷地震動心臟,傳遞著他將以斗士的形態改變現實的意愿愈發強烈。點起一支煙,平復一下激蕩的心情,輕輕落筆最后三句,但還是毫無修飾地表達了他不受羈勒、雄視古今、飛揚騰挪、大局在握的瀟灑風流,只不過像是一朵浪花的回頭,可它必將東去。
? ? ? ? 此首《沁園春?長沙》,其心態、情韻、內涵皆外露,直抒胸臆是相當明顯的,有血氣的方剛。也為其成為革命狂瀾的掀動者做了最好的注解。全篇感受用詞活潑、暢快與飛揚,多于寒秋那種深沉、蒼涼和蕭瑟,應該是來自于他對未來的信心滿滿與決絕。
? ? ? ? 整首用詞都很精美,但是感受詩人用很俚俗的語言比如“糞土”之類與典故并用,卻沒有任何的粗糙感,反而很有脫離八股詩詞的亦步亦趨的那種禁錮,顯得自由而接地氣,磅礴而卻又機智,創造與創新看上去總有一些不經意,實則是底蘊的薄發。
? ? ? ? 我也抽支煙,然后朗朗發聲,亦有插腰而小天下的感覺了。不許偷笑。
? ? ? ? ? ? ? ? ? ? ? ? ? ? ? ? ? ? 201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