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壺寂寞酒,紅牛勾兌二鍋頭,江南魂斷隔千山,夢回長江楚天隔,煙柳牽絲枝滿綠,長空萬里煙雨霧。落花流云隨波流,一簾文竹掩蒼苔,寂靜晚無眠,孤城燈火無數。
一個人不開心時,可以有很多詞語來形容——
比如憤怒、抑郁、悲傷、難過……
有時候也許只要環境上有一些轉換,這些負面的情緒也會隨之改變。
但是有一種情緒,是很難輕易改變的。
它就是【空虛】。
對許多人來說,空虛好像只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形容詞。
好像并沒有什么大不了。
其實不然。
一個人空虛到極致時,會感到抑郁,郁郁寡歡也會成為常態。
甚至身體上也會有反應——
惡心頭疼、失眠、也會有食欲不振的現象。
空虛是一種無法用語言去形容的、看似很虛幻的一種感覺上的存在。
但它也會讓我們感覺到疼痛。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很內向且敏感的年輕姑娘,除了定期與家人通話外,基本上沒有什么社交生活。
她的職業就是寫網絡小說,這也讓她的【宅】成為了可能。
她很少出門,食物和生活用品都是通過網絡來購買。
有次她曾跟朋友說,曾經有一個月的時間,她活動的最大量就是拿著快遞箱子從1樓坐電梯到6樓。
她說自己也會寂寞,有時候一個人待在空曠而黑暗的出租屋里趕著稿子,她也會突然哭出來。
她經常會對朋友說——
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啊,我好寂寞。
為了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她開始學會了自我傷害。
持續不斷的疼痛可以讓她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當然這是一個非常少見的例子。
但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詮釋了【空虛】的可怕之處——
它會讓我們產生【自我存在感知】上的障礙。
為了確定自己的存在,有些人會自殘,有些人傾向于去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以此來逃避空虛。
我經常會聽到身邊的同事抱怨——
生活好沒有意義啊。
或者是——
生活實在是太無趣了,我需要一點調劑。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感受到空虛,但是他們的空虛的來源肯定也各不相同。
有些人會因為外在環境的無趣而感到空虛,有些人會因為內心的虛無狀態而感到空虛。
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空虛對于我們來說都意味著痛苦和煎熬。
上面提到的那個寫網絡小說的年輕姑娘,因為空虛而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自然就沒辦法對未來產生幸福的期待。
因為生活太過寂寞,每天的日子都像一潭濃綠的死水一般沉積。
在一成不變的枯燥日子里,她感受不到來自外界的愛與關懷,與之相對應的是,她也沒辦法用愛與關懷來回饋別人。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空虛都只是一種短暫的感受。
環境一旦改變,或者心境一旦有所不同,【空虛】也就隨之消失無蹤。
但對于生活枯寂的年輕姑娘來說,空虛就意味著一種如影隨形且無法輕易擺脫的負面情緒了。
情況嚴重時,有些人甚至會被【空虛】所支配所操縱,做出一些常人不會有的行為。
比如自殘。
當空虛成為常態時,也會有人開始產生自己的人生沒有意義、不具備任何價值的負面情緒。
空虛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1960年,溫尼科特提出了真我/假我的概念,并且指出——
發展出真我的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發展出假我的孩子則不能。
所謂真我【true self】,指的是一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認為世界是順應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這種認知,給了他們自我保護的能力,他們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因此世界對他們來說也是安全的。
所以他們可以毫無障礙地表達出自己的各種情緒上的需要,從這一方面來說,他們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對待生活也會充滿了熱情的期待。
所謂假我【false self】。指的是一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認為對于世界來說,自己并不起什么支配性的作用,只是一個需要依靠外界才能存活的配角而已。
因此這類人大多敏感纖細又脆弱,他們在表達自己情緒上的需要時,會遇到各種障礙,或者說,他們沒有辦法感知到自己在情緒上有任何需要——
除了空虛。
所以他們對生活缺少相應的熱情和期待。
從一開始空氣中若有若無地漂浮著【空虛】的氣息,到后來空虛發展到極致時,人們就會不堪其擾。
因為空虛,熱門會感受到生活的無意義,對生活失去熱情,對未來不抱期待。
空虛太嚴重時,有些人會選擇自殘,甚至是自殺。
所以不要小瞧空虛二字。
越是負面的情緒,越會在內心奔突失控。
痛苦、不開心、煎熬等等負面情緒,也許只是空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意識到自己是空虛的,這對克服空虛很重要。
偶爾會有人意識不到自己的癥結在于空虛,導致后來問題也愈加嚴重。
甚至有人會攻擊自己的治療師,這都不是什么新聞。
關于《丈夫得了抑郁癥》一劇,有人針對抑郁癥丈夫堺雅人表達了這一觀點——
抑郁是一種希望的喪失,動力的消退,仿佛行尸走肉,精神上每時每刻的煎熬,在意識的黑洞里摸索徘徊?;謴偷倪^程也如同用火柴棒去構建城堡,即使看起來高聳強大,也有可能瞬間崩塌。
即便很艱難,但是劇中的夫婦兩人還是彼此扶持,度過了這一難關。
在這個劇中我最喜歡的一點是——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有意義。
就像對我來說,空虛只是一種負面情緒而已。
它不是固定在人們身上的標簽,人們也不會因為空虛而必須要失去些什么。
就像人們有時會感到孤獨、悲傷或者是快樂一樣,空虛也是某種心境下的情緒反應。
不要過度解讀,更不要心存畏懼。
當我們感受到【空虛】時,勇敢去面對就是了。
雖然它不能像其他情緒一樣很快轉換,但是它畢竟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不可逆轉。
只要堅持,總有一天,我們會像那些發展出【真我】的孩子一樣,能夠合理地表達自己在情緒上的需要,也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存在價值。
在這個太過努力的社會,也許不努力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就像花朵謝了之后還會再次綻放一樣,順其自然也許是最好的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