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旭版《紅樓夢》劇,你怎么看?
陳曉旭演林黛玉,是難以超越的經(jīng)典,是留給世人的永遠不可磨滅的驚艷!
驚艷的影視形象與《紅樓夢》快餐普及,那電視劇《紅樓夢》有極大的影響力。
電視對人類的巨大影響不容置疑,但它的大眾化屬性又使電視無法超越許多局限。數(shù)十萬或數(shù)億人收看同一水準的節(jié)目,久而久之,會不會使最具個性的人變成類同、單調(diào)、缺少個性魅力的“標準化產(chǎn)品”呢?與書籍、報刊相比,電視不能更多地給人以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圖像、聲音什么都有了,還能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嗎?100個人讀《紅樓夢》,會有100個林黛玉的形象,而電視或電影里的林黛玉 則只能是演員塑造的那一個。
從這個意義上說,電視是一種限制人的想象力的東西。余繼軍:電視文化屬于大眾文化范疇,收視率成了影響節(jié)目編排、組合的主要因素。為此,它必須迎合大眾口味,而迎合的結果是節(jié)目內(nèi)容的類同化。如今我們可選擇的節(jié)目似乎很多,但因類同又常讓人感嘆沒什么可看。
再說人物出新。從原型和故事上看,此劇人物已經(jīng)“定位”,殺人者被害者一目了然。可藝術的欣賞卻要求,只有人物衍化嬗變,性格才有魅力。盡管故事早有結論,罪人與罪行都釘在恥辱柱上,藝術品不是真人真事的翻版,特別是刻畫人物要給讀者觀眾留有思索空間。正像《紅樓夢》,常讀常新,一千人一千個賈寶玉、林黛玉 。作為大眾藝術的電視劇也不能只是“再現(xiàn)”,還要“表現(xiàn)”,以獲得更深切的審美效果。
因而對拍攝《紅樓夢》電視劇,有的紅學家說:原先我是反對派,不贊成拍電視劇,覺得難度實在太大,沒想到拍得這么好,出乎意料。專家們稱贊這些演員選得好,各盡其態(tài)。有的專家認為林黛玉 出場拍得很有神韻;秦可卿出殯的大場面,拍得相當有氣勢。導演王扶林感謝專家和顧問們從選聘編劇、研究腳本,直到小道具的考證定型等等,提出大量精辟的意見。
播出是在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播放其中一至六集,從林黛玉進京到王熙鳳協(xié)理寧國府,即原著十三回以前的內(nèi)容。這部電視劇試播時,受到紅學家和其他專家的好評。
為什么為社會所普遍贊賞呢?
一 首先導演的構思是很好的。反封建的主題是主線。使情節(jié)能夠靈動地推進。
電視劇很好地暴露了封建制度有兇暴的本質(zhì)。在寶玉遭到毒打的背后,一個突破王爺?shù)睦位\,企圖自由飛翔的戲曲演員蔣玉函又被抓進王爺府中去了。封建制度剝奪了人們的自由意志,把他們埋葬在墳墓一樣陰冷的環(huán)境里。寶玉的生活理想、熱情、純潔、愛自由的美好性格遭到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人物、他父親最狠毒的笞撻。
叛逆者受到折磨和壓制,這就預示了封建統(tǒng)治無孔不入地、張牙舞爪地襲來,它要攫取賈、林的自由和命運,悲劇的陰云已在舞臺上升起。后來林黛玉 從怡紅院碰壁回來,她因為發(fā)現(xiàn)薛寶釵深夜還在怡紅院中,加上金玉良緣之說,她已經(jīng)意識到寄人籬下的孤女的不祥命運。黛玉葬花和她的葬花辭,正是這位薄命女兒為自己的命運唱出的驚心動魄的挽歌。再接著葬花、試玉合在一起,集中地揭示了賈、林山高海深、至死不渝的愛情,這就為悲劇的到來準備了條件,然后是按照“紅樓夢”小說第九十六回“瞞消息鳳姐設奇謀,泄機關顰兒迷本性”改編的。最后黛玉焚稿進入了悲劇的高潮。
二 更重要的是演員的出色表演。
賈寶玉、林黛玉的扮演者──歐陽奮強和陳曉旭,主角黛、釵、湘、鳳已定 。經(jīng)過反復遴選,最后確定由鞍山市話劇團演員陳曉旭飾林黛玉 。她今年二十歲,曾在電視劇《家風》中演劉大妹。在這段兩小無猜童稚情波的生活里,可以看出他們的表演還是掌握了分寸,不露雕琢的痕跡。這怎及得那嬌俏聰慧的林黛玉出場后的"半含酸"的情趣盎然。只看那酒宴中幾段蘊含深意的對話,就展示了林黛玉多么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多么惹人憐愛的個性特征呵!薛寶釵的扮演者是二十歲的成都軍區(qū)戰(zhàn)旗歌舞團的演員張莉。她從十二歲參軍后一直搞舞蹈,盡管以前沒搞過影視,但在試做“寶釵探望黛玉”小品時,表演情真意切。
我覺得寶玉、王熙鳳、寶釵、襲人、平兒等等,都是成功的。陳曉旭的林黛玉似乎觀眾對她有距離,但我的感覺卻有點與眾不同。從表演的難度來說,我認為林黛玉最難演。因為她才華出眾,慧心靈性,許多屬于氣質(zhì)和修養(yǎng)方面的東西,很難表演出來。曹雪芹是以“冷月葬詩魂”這句詩來象征和概括她的,這就是說,林黛玉 是詩的化身,或者說林黛玉的一生就是一首詩,一首哀傷的、怨憤的、動人的、充滿著激情的詩。在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還找不到第二個氣質(zhì)高雅涓潔到如此程度的藝術形象。西園主人說:“寶釵有其艷而不能得其嬌,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韻,寶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
第三場描繪寶玉和黛玉在大觀園花蔭下讀西廂的情景,這一場處理得很合適,演員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對少男少女高潔的情操和自由不羈的性格,他們偷偷地閱讀著“西廂記”,陶醉在絕妙的詩的境界中,含而不露地泄漏著內(nèi)心的秘密。這一場戲充滿了人物性格的矛盾。
當年電視劇《紅樓夢》拍攝時,外景設置也很講究。秦可卿大出喪"的"紙燒活"的形象雕塑,賈元春省親大觀園的金壁輝煌的著色,以至賈寶玉、林黛玉某些出場服飾顏色的設置,都渲染了氣氛,烘托了性格。例如《紅樓夢》描寫了賈寶玉、林黛玉的鮮明形象;到了讀者腦子里,每個人心目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都會略有不同,甚至會有很大的不同,叫一百個畫家來畫,決不會只畫出九十九種不同的樣子。
重頭戲這“葬花”的那段情節(jié)。外景的選擇與演員的出色表演都很精致。橋柳相間,真是“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每當陽春三月,春花繽紛爛漫,柳絲婀娜起舞。亭臺樓閣,花木山石,卷石洞天,引人入勝。如果說“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么桃花塢則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氣派見長。“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時,連桃花塢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在同情林黛玉 的不幸。小金山是湖中的小島,四周環(huán)水,水隨山轉(zhuǎn),山因水活。山頂有“風亭”一座,絕頂全園。山的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有一方亭,名“吹臺”。從其右側(cè)看去,正中圓洞恰好收入“五亭橋”一景,左面圓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欽佩。“月觀”是臨湖建筑的廳堂,在8月桂花盛開時,推窗賞月,清香四溢,水天兩月同收眼底,甚為動人。游船來到五亭橋,但見玉帶狀拱橋在湖水中亭亭玉立,不愧是瘦西湖的標志。
特別是這“葬花”的那段情節(jié), 《葬花詩》:“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在氣質(zhì)上的脫俗的情趣,卻又表現(xiàn)得十分惹人憐愛。在大觀園花團錦簇、良辰美景的烘托下,淡素著裝、亭亭玉立,把林黛玉 此時此景中的雅致的詩人氣質(zhì)和敏感的悲劇心境,都刻畫很有深度。時則使用精雕細琢的工筆畫手法,具有淡雅含蓄、柔和抒情的格調(diào)。
隨著他們愛情的加深,危機陰影的籠罩和悲劇結局臨近,情緒漸次濃重而強烈。“晴日玉生香”表現(xiàn)少年時期“兩小無猜”的純情;“蜂腰橋傳心事”、“紫鵑情詞試莽玉”表現(xiàn)的是鮮明的癡情;黛玉焚稿和寶玉哭靈則表現(xiàn)出極其強烈的刻骨銘心的、至誠至勇的至情。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奇情幻境中,把賈寶玉對林黛玉 的內(nèi)心情感外化,并充分加以推展、延伸,達到飽和點。在這里顯示了電影藝術的強大表現(xiàn)力和它不可取代的魅力。
《紅樓夢》影片的表演力求神似。劉曉慶飾演的王熙鳳從她“協(xié)理寧國府”、“弄權鐵檻寺”兩場的表現(xiàn),可以稱得起“神采奕奕、光芒四射”八個大字。王熙鳳的容貌艷麗、性格潑辣、機敏乖覺、工于心計、心腸狠毒、巧言令色、裝腔作勢……
三 藝術是一種遺憾的藝術
當然,往往藝術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電視劇從劇中的人物來說,有一些顯然與書上對不起來,如劉姥姥、焦大、柳湘蓮、倪二等等,其中尤以劉姥姥對全劇起的反作用最大。另外,十二釵中的史湘云、妙玉也沒有得到精心的設計,湘云和妙玉都失去了她們在書中的豐采。作者是把妙玉放到寶、黛一個層次上的。從人物的形象和內(nèi)蘊來說,我感到妙玉近于林黛玉而又不同于林黛玉 。可惜在電視劇中,這個形象沒有得到足夠的安排。
這也有電影手段表現(xiàn)的難處。像那個靈河岸上絳珠草還淚的動人故事,就難作有效的銀幕造型表現(xiàn)。影片結尾成了絳珠仙子的林黛玉 向賈寶玉說:“我在凡間一世,以所有眼淚,酬報了你灌溉之情。”這種表現(xiàn)沒有任何感染力,也是可有可無的。沒有讀過小說的觀眾,對這突如其來的“灌溉之情”也會感到茫然不解。而讓人們直接看到一棵絳色的靈芝,雖有黛玉形象的比擬,也難于喚起更多聯(lián)想。文學描寫和電影造型的作用畢竟不同。在文學描寫是美妙的東西,化作電影造型表現(xiàn)就很難。
電視劇《紅樓夢》另一個大的不足之處,是目前的戲,還只能說是情節(jié)的搬演,盡管也塑造出了幾個較為成功的藝術形象,但從總體來說,它與《紅樓夢》原作還有較大的距離。《紅樓夢》書最令人難忘的是全書漾溢著詩的激情、感情的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