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讀書,我們經常想起的場景是這般:翻開一本小說,沉入情節之中,跟著書中人的命運起起伏伏,感受其中的喜樂悲歡。這種讀書,更多的時候應算作一種消遣,同打牌、下棋等全無二致。但我們也經常發現,有的人下了一輩子棋,卻一直是個臭棋簍子,竟下不過一個剛學棋兩年的小學生。這是什么原因呢?
去年以來,在學習領域,“刻意練習”這個詞近乎成為“網紅”詞,大面積刷爆公眾號、朋友圈等地。它說的也是同樣的事。所謂“刻意”練習,就是在做相應活動時,不是簡單重復,沉浸在其中,而是一次又一次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在重復中打磨自己的技能,逐步強化。經歷足夠長時間以后,終成某一方面的專家。
所以能不能成為專家的根子就在于,當你在做一件事時,對自己有沒有要求。
雖然說起來簡單,似乎對自己有要求就可以了。但我要告訴你,這種方法違背了我們偷懶的習慣(懶是人類天性,在方方面面影響我們),因此不受我們喜歡,即使好處是成為專家,但我們卻寧可不要。
如果我們一直處于享受“懶癌”狀態時,倒也不錯。但是當我們讀書時,卻會陷入一個怪圈。一方面自己會安慰自己“瞧,我多勤快,在學習了”,不自覺就給自己點個贊。一方面卻可能只是跟著書的節奏“走馬觀花”,看完就全忘了,什么收獲都沒有。這不是危言聳聽,只要沉下心來自問“我學到了什么”,你就會發現自己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難以給出答案。
但這也不是個人的問題,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我們人類的大腦,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一次只能存儲4到7個單位。你在看書時用到的就是工作記憶,所以看到后面忘掉前面,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那為什么有的人看完同樣一本書,掌握得就比我們好呢?關鍵就在于對自己有要求。他不能容忍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閱讀,卻毫無所獲。而且在知道無所獲的原因竟是懶惰之后,更加不能容忍。他們便開始要求自己,每讀一遍,都要有所收獲。不能總是簡簡單單的消遣式閱讀(這里也不是反對消遣式閱讀,而是說讀書不能都是消遣式的)。他們在讀書這件事上,也不自覺用到了“刻意練習”,讀書的本事就在一次次的練習中得到了提升,最終成為一種本能。再到后來,就成為讀書的高手,自然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獲,逐漸成為一個會讀書的人。
很多時候,生活都是如此。如果我們不主動,天上掉餡餅到你嘴邊,你都不去咬上一口,最后餓死了還怪老天不給你機會。只有主動,對自己有要求,才能在一次一次生活的磨練中,領受時間的饋贈。
只有當你對自己有了要求,才會去找方法,才能解決工作記憶不足的問題。那么,主動讀書的方法是什么呢?
老規矩,下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