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宋朝開國宰相趙普的故事。
話說當年趙普在朝堂上,每每與他人討論或者爭論什么事,如果當時沒有說服他人,他就會將這件事記在心里,待到晚上回家后,就看書——《論語》。第二天到了朝堂上,他就會滔滔不絕,引經據典,輕易地說服了他人。
到趙普死后,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他家里沒有其他書籍,唯一一本是書籍是《論語》,就這唯一一本《論語》還是殘缺不全的,竟然只有一半。由此后人傳出趙普是“半部論語治天下”。
當年趙普每天回家看《論語》的目的,就是想從儒家經典尋找證據,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用于第二天去說服他人。其實,我們今年很多人讀書的目的也是如此。
當今互聯網非常發達,人們從網絡上看書更方便了。有些人雖然看了很多書,但是他們會自動地過濾到與自己觀點(三觀)不符的,而去關注那些與自己觀點(三觀)完全一樣,在下一次說服別人時正好拿來使用,還會美其名曰:這些都是書上寫的。
其實真正的讀書要辯證地看待問題,對書中每一個觀點要從不同角度思考,從而得出相對正確的觀點來,我認為這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比如糖對于那些饑腸轆轆的人來說,那時一個絕佳補充能量的食物,而對于高血糖患者而言,無異于一種“毒藥”,因此我們不能一概而論糖是好東西或壞東西,必須辯證地看對誰而言。
同時,這個世界是在不斷發展的,而且速度越來越快,今天正確的原理,也許到明天就過時了,甚至是錯誤的。因此,我們要不斷訂正自己的觀點,而不是從大量的文章中尋找證據,去費力地、固執地證明自己過時的、錯誤的觀點,這樣只會讓自己在錯誤的道路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