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5日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不記得這句話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在各種大大小小公眾號的文章中,雖然有些俗套,也有點讓人產生反感情緒,但我們必須承認這句話存在的道理。不開始就永遠不會有結果。
今天是加入寫作營的第一天,說實話,我在付款密碼輸入最后一位數的時候猶豫了半分鐘。我在想我會付出什么,又會得到什么。我想大概會是這樣,我也期待我可以收獲比失去更多。
我的付出:每天一小時的時間,199元的押金,跳出舒適區的勇氣。
我的得到:寫作技能的提升,可以一直堅持的信心,心流時間的記錄,可能收獲的友情,增長的見識,甚至是未來職業的核心競爭力…
我想它值得,我希望自己值得。這是很多人的共同選擇,也是一個人奮斗的過程。
聽完語音開始第一天的打卡,想要建立一個文檔好好寫作,才回憶起這種計劃我已經開始過無數次了。最近的一次是1月份,堅持了6天。我想我應該不是一個人吧,制定了嚴格的作息計劃,第二天卻忘記定鬧鐘;各個部位的健身計劃全部列好,只等著明天或星期一才正式開始;每個月的讀書計劃也總是難以執行。
舒適區,到底有多頑固呢?舒適區到底該不該逃離呢?
昨日看《慶余年》,范閑與海棠朵朵的對話很有意思。如果不認識范閑的人一定覺得他少年鮮衣,風流倜儻,家世顯赫,官居高位,文能詩百首,武能戮九品,前途無量,有什么愁需要借酒澆呢?可看著電視劇一路走來的我們卻知道,這條一路被人算計與算計人的路并不那么好走。
他的愿望不過是想要過的富足愜意,一生無憂。
他說能就這樣閑下來,坐著和朋友聊聊天的時光很少。
海棠朵朵說這很難嗎?
這很簡單,也很難。
“閑下來很難,朋友也很少。”
在現代社會里也確實,能無所事事的閑著呆一會幾乎是很奢侈的。每個人都忙忙碌碌,爭著搶著一直向前跑,忙工作,忙學業,忙家庭,忙孩子,忙人情世故,忙著跳出舒適區。
可是人到底為什么要跳出舒適區呢?
—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活著?
—活著還需要證明嗎?
可如果我們不折騰,這輩子就這樣了,下輩子不再是你了。如果不折騰,你所嘗試過的所體驗過的僅僅是局限在舒適區的一小方天地。舒適區以外的技能有很多,寫作是我這次所選擇的,不管是對于我未來職業的考慮或者是人際關系的考慮,寫作都是一項極其重要的能力,或者說我覺得寫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表達,一個人只有學會表達自己才能更好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希望在100天里擁有before和after的對比和一個我想說出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