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在我家附近有一個新建成的公園,除了海灘、浴場,郁郁蔥蔥的松樹林,還有一大片草地——簡直是帶娃標配的利器,尤其是一歲前后,剛剛開始學習走路的小孩,在這里簡直就是天然的練習場!
于是,每天午飯后,我都會帶著女兒來這個公園玩。從最初我用背帶背著她,帶她四處觀光,到今天全然地放手,讓她自在地在木板小路上玩耍,我們都越來越不愿意離開這里了。
今天,當女兒自己在木板小路上蹲著,看著眼前那一片略帶枯黃的綠草地時,她突然來了精神頭,四肢支撐著趴在地上,嘴里念念有詞地說著“mama……mama”。
我知道,她斷然不是在找媽媽,而是想起了最近幾天一直在看的一本繪本《小一步,你好》,其中有一個場景,就是小一步趴在地上,和小螞蟻打招呼。而每次看到這里,小滿都會指著小螞蟻說,“mama、mama”(螞螞)。
這時,她突然發現一只小蟲(遺憾的是,我也并不知道這是什么蟲子),就像刑警發現了歹徒(最近看《白夜追兇》有點入迷),猛地撲過去,并試圖用手指抓住小蟲。
不曾想,這是一只靈活的小蟲,在木板地上穿梭自如,時而鉆入木縫之間,消失了行蹤。
看著女兒不離不棄的樣子,癡癡地有些可笑,但那份執著勁兒也感染了我。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們把“識時務”當成了一種躲避堅持與執著的合理借口,甚至,都不如一個剛滿周歲的孩子。
小蟲子徹底消失了。女兒并沒有表現得特別沮喪,而是,轉過頭來告訴我,“feifei……feifei”。我知道,她是看的那本繪本中,小一步和烏鴉打招呼,烏鴉飛走了。
女兒也許是受到這個啟發,她并不知道這種小蟲子并不會飛,但是,她卻能用飛來解釋小蟲子不見了。
我不得不驚嘆一個一歲的孩子在理解這個世界的能力,有的時候,是我們成年人用一種俯視的姿態來看待孩子的世界——感覺孩子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懂,但是,在今天和女兒相處的短暫時光,我卻一再發現她懂得用自己的理解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她也在不斷地學習和這個世界相處。
當然,繪本在其中真的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例如,我們再給女兒讀小熊寶寶系列繪本的時候,其中一本就是《大聲回答哎》,而另一套繪本也有類似的意思。當女兒開始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的時候,我們都會大聲地答應。漸漸地,我們并沒有刻意地教女兒,而她卻自然而然地學會了答應。
一次吃飯的時候,岳父突然叫了女兒的小名,“小滿”,女兒稍微停頓了一下,岳父逗她說怎么不答應啊?她立即說到,“哎!”
不多時,女兒冷不丁突然叫“爺爺”(姥爺的發音比較復雜,女兒總是用爺爺來代替),岳父還沒反應過來,也沒有及時答應。我們笑著說,這是小家伙在試探我們,能不能及時回答呢!
女兒后來在木板地當玩得相當盡興,時而嘗試自己站立起來,努力地想邁步前行,時而又一個踉蹌,坐了一個屁股蹲;或者,她干脆在地上爬了起來,撿拾著散落在地面上的落葉。
玩得開心的時候,她會突然向后仰,躺在地上,左右地翻滾。
看得我直羨慕啊!我想,難得能有機會在太陽暖烘烘的午后,能讓她如此零距離地接觸大自然(雖然基本上是人工景觀),就干脆讓開了讓她去玩,去享受這美好的時光。
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就過去了,等要回家的時候,女兒有些哼哼唧唧不愿意,我期許她明天還會再來,也期待明天與她再次共度這樣無憂無慮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