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辦成某事,不得不花盡心思,達到目的。表面看來,是份責任,實際上,也是成癮的表現。
有人愛抽煙,隨時遇見他都是抽煙的形象。這也是成癮的表現。
有人愛酗酒,一日三餐都被酒熏陶著。會面時,未見人就聞到酒味。這也是成癮的表現。
有人所到之處,都是他或她做衛生。所在環境一塵不染。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有潔癖。這也是成癮的表現。
有人愛看書,無時無刻手中都是拿著書,書快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這也是成癮的表現。
有人愛說話,只見他的聲音,聽不到別人的聲音。逢人就說,不管有事還是無事。這也是成癮的表現。
……
眾所周知,生活中有太多成癮的現象。當我們靜下來時,靜靜地看著這些成癮的行為,我看到了成癮背后的真相。
成癮者之所以成癮,是源于思念的那個人。而那個人是誰呢?往往都是父親。缺失了父親,一個人無法體驗到他或者她的自身完整的圓滿性。我們渴望找到那樣缺失的東西,在它的幫助下再度感到完整、復原。但是讓我們上癮的東西終究只是替代品,它無法滿足這種需求,因此上癮會繼續,而沒有父親的感覺也會繼續。
怎樣幫助有上癮癥的人?這些人又該如何自助?把缺失的那部分找回來,上癮癥就變成多余的了。總之上癮是與父親形象的分離。
當抽煙者每吸一口煙時,就去感受自己多么想念父親;就想像父親的畫面,把煙深深地吸進肺里,在心里看著父親說:爸爸,我把您帶到我的心里。然后繼續吸煙,直到感覺父親已經在自己的心里了。
當酗酒者每喝一口酒時,就想像自己與父親一起喝酒。他們一邊慢慢地飲,一邊把父親帶入自己的心里,越來越深,直到感覺心里被父親充滿,和父親完全在一起了。
當愛嘮叨者開口說話時,就想像自己與父親一起聊天。他們一邊聊一邊把父親帶入自己的心里,感覺越來越近,和父親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而此時,母親應該如何幫助上癮癥的孩子呢?母親必須承認她只是孩子一半的父母。她要帶著愛,把孩子送到父親身邊,而不是讓孩子遠離自己的父親。
這樣的移動始于母親愿意在孩子身上看到他的父親,愛他的父親,憶起當初與他的父親在一起的時光。如此以來,孩子才能承認對父親的思念與渴望,孩子的內在才能變得完整和健康。
總之,我們要尊重靈性之道,當所歸屬的人,特別是父母親,有他們應得的位置時,我們逐漸與身體協調一致。以這種平靜的方式歸屬于身體,我們就不再想從外界尋求什么了。我們就獲得健康,身心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