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持的飲食策略——讀懂食品的“話”(1)
? ?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購買各種包裝食品。包裝食品一般難以通過顏色、外形、氣味、質地等感官指標來評價其品質高低。不過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包裝食品的標簽,一定要包含該食品基本的營養信息如配料表、營養成份表等。這些基本的營養信息會“告訴”消費者,某些包裝食品的營養價值和品質。因此選購食品時僅僅關心保質期、生產日期、品牌等是不夠的,還要會看配料表、營養成份表等。今天在嘮叨一下配料表。因為太多人買包裝食品主要關注生產日期、保值期、品牌等,主要關注的是正面——和廣告“交流”,卻忘了要和產品“對話”。
? ? 什么是配料表?
食品配料表是食品品質信息之一。配料表是每個食品的“照妖鏡”,只要它一“出馬”,一個個食品就“現出原型”——食品配料表是消費者認識和選擇食品的一個重要參考,它是讓消費者了解一個預包裝食品“真面目”的秘密武器。
食品配料表是我國對預包裝食品標簽強制要求的一部分,也稱為“配料”、“原料”或“原料與輔料”等。列出的是在加工食品時使用的并存在于產品中的任何物質,包括食品添加劑。
配料表標注于食品標簽的主要版面,在食品標簽上雖然不是很醒目,但一般很容易看到。根據我國《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11)的要求,各種配料表要以加入量比例由多到少(遞減順序)排列。也就是說排在第一位的加入量最多,排在第二位的加入量第二多,以此類推。但加入量小于2%的原料(多數是食品添加劑)可以例外,不必再按遞減順序,一一列出即可。
由此可見,配料表里列舉的物質越長,代表食品里面加入的物質越多。所以對于這些物質我們要看“仔細”——對于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在配料表里呈現的越多越好,而不需要的東西(比如糖、鹽、食品添加劑等)就越少越好。
例如,我要買燕麥,配料表里如果只有“燕麥”這種原材料(我需要的),當然越好;如果有其他原料(我不需要的),就代表燕麥的比重不如前者;甚至有的“燕麥”這個原料的排次不在第一位,那就說明其在食品中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如果這三個食品價格一樣,那么,第一個食品就比后兩個劃算。
在解讀包裝食品配料表時,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原料及其排位(越靠前,含量越高):
1.各種油脂,如植物油、精煉植物油、氫化植物油、植物起酥油、植物黃油(奶油)、棕櫚油、椰子油等。添加油脂后食品的脂肪和能量大增,會對血脂有不利影響,也是致人“肥胖”的“不二之選”。
2.鈉,包括食鹽(氯化鈉)、苯甲酸鈉、磷酸鈉、碳酸氫鈉、谷氨酸鈉、亞硝酸鹽、異維生素c鈉等所有鈉鹽。它們共同點是都會影響血壓,對防治高血壓病有害。
3.各種糖類,如白砂糖、葡萄糖、麥芽糖(飴糖)、果葡糖漿、麥芽糖漿、糊精、淀粉等。這些糖類不但沒有什么營養價值(純能量,也是肥胖“幫兇”),而且除白砂糖外,其他糖類都具有較高的升糖指數(GI),會給血糖帶來不良影響。
4.膠質添加物,如卡拉膠、黃原膠、瓜爾豆膠、刺槐豆膠、海藻膠、海藻酸鈉、瓊脂、魔芋膠、食用明膠等,這些膠類物質營養價值較低。
5.其他食品添加劑,如色素,香精、防腐劑、人工甜味劑、增稠劑、乳化劑、塑化劑等,雖然這些食品添加劑在正規用的情況下對健康是無害的,但是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營養價值建議盡量少用。
6.是營養添加物,如蛋白質、卵磷脂、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包裝食品中也會添加一些具有重要營養價值的原料,如雞蛋、奶粉、乳清粉、維生素C、維生素B、維生素E、胡蘿卜素、鈣鹽、鐵鹽、鋅鹽等,這些添加物能提高該食品的營養品質。
希望你學會這個技能,分分鐘治愈你的選擇困難癥,選到你真正需要的品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