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被領導懟了。
事情很簡單:要去辦一件事情,需要個人墊付費用,大概一萬多,我不愿意。
領導說:誰都不愿意為單位奉獻,人人都這樣,工作咋進行?
我也有一肚子的委屈:一家子上有老下有小,老公做工程,公司付款環節多流程長,自己墊了一大堆,孩子每月的培訓班費托管費,老人的生活費零花錢,哪個不要錢,我實在是有心無力。
其實,我想和領導說:你愿意為公司墊錢,愿意無私奉獻,我佩服你;但,每個人情況不同,我不能墊錢這次不能奉獻,也沒有什么錯。
02
部門有個同事,之前為公司辦事,財務說你把發票拿回來,馬上給你報銷,放心,都是為公司辦事,不會耽誤你。
辦事機構說,你要拿發票,肯定得先付款啊,這還用問嗎?
領導在一邊催催催,同事于是用準備結婚的錢墊了好幾萬。他想的很簡單,發票拿回來,手續一辦,錢就回來了。
想象很美好,現實很困擾。
發票拿回來了,大領導出差,一走半個月,錯過了本月簽字日和付款日。
第二個月付款,公司審計,說財務有新規定,發票上不能有“預付卡”字樣,審核通不過。
糟心了,結婚日子已經定了,請貼也發了,沒有錢,結個屁婚。未婚妻鬧了情緒。
當然,最終,他結了婚,也拿到了報銷款,但那都是他離職一個月后的事情了,而且是跑了三四趟才辦成。
有了前車之鑒,我是再不敢做這種奉獻了。
你說我自私也好,說我不顧全大局也罷,但是,相對公司,員工是弱勢群體,既然員工已經掏了腰包,為什么不把制度制定得更完善些,讓那些為公司辦事的人不心涼。
決策者們應該多想想優化流程,在原則性的基礎上適度把握靈活性,而不是埋怨員工沒有奉獻精神。
03
辦公事工作瑣碎又繁雜,加班、外出是常事。
餐費就算了,交通費是一大塊開支。
看著每次十幾幾十的不起眼,一天天攢下來,對普通工薪階層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同事經過幾年努力,終于當上了部門副經理,我們紛紛恭喜他。
他苦笑著說:你們只看我人前風光,哪個知道我背后心酸。
他是負責公司各種證照審批報建的,每個證照的審批都有流程和時間要求,晚一天就要扣分、罰款。幸虧他人脈廣,這些年靠關系靠朋友辦成不少事,好歹沒有影響大節點。
但是,一次兩次拿臉去蹭可以,時間長了呢,別的單位都是按政策按流程走,就你們特殊,就你們著急,五天的流程要三天辦完,半個月的審核非要縮短到一周;而且每個部門審核都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某一個人就能完成,時間長了,別人看見他都躲著走。
沒辦法,公司沒有這方面的專門經費,只好自己掏腰包維護關系。
發票不正規,審核通不過,只能自己掏腰包。
逢年過節,打點打點,報銷時對方似笑非笑地表情,好像這打點費是落到他自己口袋了,讓人真不舒服。
更別提私車公用、誤餐費等等,別人說得好:你都成領導了,工資那么高,還計較這個!不愿意付出不愿意奉獻,你是咋當上這領導的!
他覺得有點冤:我升職是因為我的能力我的努力,什么時候奉獻成了升職的充分必要條件了?難道偶爾不能奉獻就要被上綱上線嗎?
整個價值導向出了問題。
古語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說:已所欲,亦勿施于人。
你愿意是你的事,與我無干。不要用你的價值觀來要求我。
04
我欣賞那種做法。
朋友的公司,房地產百強企業。
公司有嚴格、系統的管理制度,但領導信奉:制度是由人掌握的,只要掌握好原則性和靈活性的度,事情會事半功倍。
他們公司一樣存在上述報審報建審批流程,對外需要打點關系的地方也不少。
與上述例子相反的是,員工們都樂意掏腰包為公司辦事墊錢,大家的統一目標就是:時間就是效益,要嚴控節點。
為什么呢?
老總說: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員工已經為公司的事墊了錢費了心,有時在外奔忙連飯都吃不上,報銷時一定要走快捷通道,領導出差可以電話短信請示嘛,簽字日付款日錯過了可以適當延長幾天嘛,要讓職工心里暖,不能讓他們出了錢還要把精力費在這些內耗上。不能讓老實人吃虧!
員工愿意奉獻,不計較,自然很厲害,值得大家學習。但不愿意奉獻,也沒什么不對。
你可以自己高尚、偉大,但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像你一樣。
總之,所謂無私、所謂奉獻,主語只能是人們自己,是他們樂意、心甘情愿,沒有一絲委屈,否則,這無私和奉獻、高尚和偉大也會變味。
05
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聽到類似有些人撿到巨款、財物,歸還失主時,要求給予一定補償的事件。人們多數會批評,甚至指責撿拾者的要求,覺得你既然同意歸還,為什么還要求補償,這不符合榜樣的身份。
榜樣應該是個什么身份?社會和法律并沒有明確清晰的規定。
法律既然沒有規定撿拾者歸還時不能提出補償要求,那么,他們的要求就不能算錯。
而且,從社會導向上看,如果失主愿意給予對方一定補償,會讓更多的人愿意做這樣的好事。
與失主的潛在損失相比,些許補償算得了什么;與社會和諧相比,輿論更應該站在撿拾者一邊,整個社會才會變得更美好。
我們走了幾千年,奉獻早已不是當初那么狹窄的含義。
奉獻不是一味的付出,它應該要求回報。這是合理進步的社會賦予它的新含義。
就像余光中說的“對社會只有奉獻而不要求,不要求它變得更合理更進步,那是愚忠。不問收獲,是不對的。”
那些渴望他人無私奉獻的人,其實是一種自私,是自己的心不甘情不愿、心里不平衡的表現,是一種無私奉獻的假象。
當某一天,你的奉獻和付出變得心甘情愿,看到別人的不奉獻能夠保持心態平和和充分理解時,你才是一個真正高尚的、偉大的人。
de_subd?34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