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是成功還是失敗?
他人怎么看我?我在他人眼中優秀嗎?
如果你也經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說明你的內心深處也潛藏著一種對身份的焦慮。
在現代社會,我們的生活比幾百年前,可能不止舒適幾百倍,我們有潔凈的用水 ,寬敞的馬路,超級市場,琳瑯滿目的商品 ,方便的交通和通訊 ,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內心深處,對于自我身份的認同卻比以前更加焦慮。
我們為什么這么焦慮?又該如何解決?
阿蘭德波頓的《身份的焦慮》 一書,首次引領我們直面這一人心深處的焦慮“情緒”。
阿蘭德波頓是英國的才子作家,在本書中,援引藝術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觀點與作品,抽絲剝繭地剖析身份 焦點的根源,并從哲學、藝術、政治、宗教等各個角度探索舒緩和釋放這種焦慮的途徑。
書中從幾個角度進行了分析,讓我們對身份焦慮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認知。
一? 什么是身份焦慮?
什么身份?
廣義上來說,指一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和重要性,不同的社會身份來源有獵人、斗士、家族傳統、牧師、騎士 ,而近代身份則和財富地位緊密的聯系起來。
人們為什么要追求想要的身份?
一個最核心的目標,那就是獲得社會的認同感和喜歡。金錢、名聲、權力和影響,只是獲取大眾對個人認可的一種途徑,而非終極目標。
愛的渴望是人類本性中最為基本的需求,每一個成年人生活都包含著兩個關于愛的故事,第一個是追求愛情,這個故事已為人所知,第二個是追求世界之愛及整個社會的認同感。第二個故事或許更為隱秘,但卻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我們所做的很多事都源于此類心理需求。
他人的關注為何如此重要?
主要原因便于人對自身價值判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于他人的評價。我們會因他人的贊美而開懷會因為他人的忽視和批評而悶悶不樂。
盡管朋友和愛人承諾永不拋棄我們,他們會和我們共度難關,但現實卻是殘酷的,我們身邊都是勢利小人,他們會把我們的社會身份跟個人價值對等作為評判我們的標準。
什么是身份焦慮?
身份的焦慮是一種擔憂,擔憂我們與社會廣泛的成功典范和價值要求,保持不一致的危險,從而被奪去尊嚴和尊重。
二? 為什么你會身份焦慮
人類歷史上身份焦慮這個問題并非一直存在的,是近代社會發展的產物。
在長期的人類歷史上,階層固化,等級森嚴,甚至職業也是固定傳承,作為底層的人并不會太身份焦慮。事實上很多人,都有職業的自豪感,和內心的穩定踏實感。
十八、十九世紀,自工業革命以來,政治和消費生產巨大進步,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伴隨著社會體制和生產進步,還伴生了全新的社會意識。
(一) 理想豐滿------人人都能成功
資本主義興起后,大量的新思想產生,休謨、亞當斯密等,為財富和資本家正名。
亞當斯密在《富國論 》中,對財富和物質享受價值給予的肯定,同時大力肯定商人對社會的貢獻。
追求財富成了一件光明正大,具有道德正當性的行為。商人階層不僅能獲得財富,還能獲得聲望,政治地位,引起了社會思想和價值觀的變化。
首先, 精英主義盛行
在在舊的社會,人們要取得地位,取決于他們的家族歷史,而工業革命打破了傳統階級分化,階層上下流動加速。
新的社會秩序下,人們的社會成,尤其是經濟成就,只取決于自己的奮斗和成就,和家族血統出身沒有關系。整個社會沒有特權和世襲 ,人人都有機會,所有德才兼備的人都能從社會中脫穎而出,意味著個人要對自己成敗負責。
每個人都深信人生而平等,都以為自己可以選擇任何職業,每個人都深信自己有足夠的實力去實現任何夢想。
整個社會彌漫著精英主義崇拜。
人們開始認為社會等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成員自身素質和品行,那些杰出的人一定會邁向頂層,而那些懶惰愚蠢的人注定在貧困線上掙扎,人們也開始認同這樣的觀念。
在中國,各種自媒體的文章和網絡暢銷書籍,都是再強調這一觀念,你不成功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別人之所以能夠逆襲,就是因為別人比你努力十倍,你不吃苦,不勤奮,沒毅力所以你受窮,你活該。
在精英崇拜的社會里,貧窮本身不僅僅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羞辱。
其次,媒體商家推波助瀾---你要更好
媒體的推波助瀾加深了我們的焦慮,在中世紀報紙上談論的是貴族國王的宴會假日,他們讓百姓市民羨慕。而現在所有的媒體上都是成功者的故事,或者屌絲逆襲之類的勵志的故事。
整個社會都是在鼓勵我們去追求那些超出自己能力的東西 , 同時讓我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我們隨時被各種成功的故事包圍,媒體廣告持續的渲染何為時尚,何為品味和格調,本質上就是販賣的上流社會的生活。
最讓你揪心的是,朋友圈全是升職業,度假,旅游,曬娃,秀恩愛好像所有的人都生活得非常的幸福和成功,成功對他人仿佛是如此的觸手可及,易如反掌,只有你的生活黯淡無光。
(二)現實骨干----現實制約因素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成功學的那一套說辭并不適用,現實和想象總是有很大的差距,每個人注定是不平等,努力了并不一定能成功。,誠然社會的流動性增加了,但不公平和不平等依然存在 而且差距正在擴大。看似機會很多事實切并非如此。事實上,僅憑努力并不成功,只有少數人才能去的成功,不乏運氣,出身,背景的作用。同時個人發展還面臨很多制約條件。
1,家庭背景制約
每個人都會受到自己出身家庭的影響,事實上現在社會階層的差距更大,貧富兩極分化也越來越嚴重。每個人的出身不一樣,所受的教育,所擁有的資源不一樣,起點不一樣,王思聰和你的起點相比,差幾個億。
現在越來越多的富二代,不僅有錢,而且聰明,同時還很努力 。怎么可能沒差距,所以每個人不可能平等。
2,個人能力的制約
我們的成功依賴于我們的能力,讓我們的能力往往是有限制的,并不是隨時可以召喚出任何能力。我們必須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你才能夠有所成就。
3,運氣制約
并且是一個人,整個過程中易被忽略的因素,事實上所有的成功者都必須具有良好的運氣。我們在評價一個成功者的時候,往往會側重于他個人的素質,而忽略運氣的成分。
4,職業的制約
不同的時代有也有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公司要遵守市場規律,受行業興衰 有優勝劣汰,這些都是對個人發展影響巨大的因素。
在內部我們必須受制于公司的業績和制度 ,你可能會面臨無休止加班,不高的薪水,討厭的老板,隨時面臨失業的風險。
5,大環境的制約
每個人都是在環境中生存,整體的大環境會影響每一個人,在美國和埃塞俄比亞會有不同的機會和境遇,在經濟危機和發展期,個人的發展難度也不同。
目前形式大好的中國,在一線城市,你必須面對擁擠的交通,飛漲的房價,壓力巨大的工作,這些都是個人無法掌控但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總之, 在現代社會的主流思潮下,我們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整個社會包括我們自己認為自己應該成功,一方面臨嚴酷的現實的制約,這使得我們的期望和現實際產生了巨大的落差。所以我們越來越焦慮。
三? 我們該如何應對身份焦慮
德波頓在書中認為,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亞思想等方式來,采用多元化的價值衡量,從而緩解和調整 因單一價值取向 而導致的現代身份焦慮問題。
我們要充分理解和尊重這個社會群體的判斷和方法身份的焦慮,明白只有在我們遵循這些價值觀念的時候,才會對我們造成約束。
我們對各種社會環境和社會行為模式做好心理分析,洞察其人為特征,同時冷靜客觀的去分析和對待他人對我們的評價。
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思想自由,建立自我的評估標準,不在一味的依賴他人,有自己的價值尺度。
通過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亞等思想并非要否定等級制度,而是嘗試建立一些新的身份等級,這些等級或許被大眾忽略,在主流批判的價值標準之外。
我們明白世界上不只有一種模式,在自由的社會里,我們有更多的選擇。
? ? ? ? ? ? ? ? ? ? ? ? ? ? ? 小結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們對于身份的焦慮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也明白了自己焦慮的根源,有助于更好理解整個社會的文化對我們的影響 。同時我們也要識到每一個人都有其可貴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只要我們明確自己的價值觀,知道自己想要是怎樣的人生,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了解自己的需求,專注于真正幸福,才能獲得一份寧靜和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