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七八糟的布局,密密麻麻的字,只有摘抄沒有自己的想法······想必這是很多人記筆記的通病。如何打造高效筆記,如何讓筆記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聰明人用方格筆記本:最有效的大腦思維整理術》這本書里教了我們一招:黃金三分法。
黃金三分法,是指把筆記本的一頁分成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寫相應的內容。
為什么要把筆記分成三個部分?其實這跟框架思維有關。假設地面上有一大堆雜物,我們要把這堆雜物整理好,就要準備一個架子,把雜物分門別類地放到架子里面,這樣既整齊,又方便以后取用。我們每天都接收到海量的、不同的信息和知識,如果我們大腦里有一個框架,就知道哪些信息和知識是我們需要的,我們需要的信息和知識可以歸放到哪里。
秋葉大叔在《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里提到過,當他想做一個領域的主題閱讀時,他會列一個大綱,再根據大綱買書、讀書,這樣可以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深入研究一個領域。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分別負責寫一篇文章,我很快就完成了,當那位同事問我怎么寫得那么快的時候,我跟她說了“框架”。寫文章時,我們也可以先列一個框架,思考要寫哪幾個方面的內容,然后根據框架去找相關資料。學生時代,老師布置幾千字的論文,咋一看任務艱巨,有了框架之后,一點點填內容進去,任務輕松完成。
把筆記分成三個部分,相當于給筆記一個框架,這樣的框架可以使筆記內容明確,條理清晰,便于整理,也就更有效。
如何劃分筆記的三個部分?書里舉了幾個例子。比如,康奈爾筆記本會分成note(板書),queue(發現),summary(總結)三個部分,note是指記錄內容,queue是指對內容的點評、疑問,summary是指為解決疑問采取的行動。比如,麥肯錫公司會把筆記本分成“空、雨、傘”。空,指天空烏云密布,也就是目前的情況;雨,指好像要下雨了,是對目前情況的解釋;傘,指要帶傘出門,是根據解釋采取的行動。比如,埃森哲公司的筆記本分為題目,重點,行動(誰、什么時間、完成什么事)這三個部分。
不難發現,上面舉例的三種三分法都很注重“行動”。要有行動,就必須有思考。記筆記的同時進行思考,避免了筆記只是復述工具。
假設我們要做讀書筆記,我們可以一邊記錄書本的精彩內容,一邊寫下自己的感悟、想法,最后提煉出中心點,這就構成了讀書筆記的三個部分。這篇文章就是在我的讀書筆記基礎上完成的。
假設我們要做會議筆記,我們可以在記錄會議要點的同時列出初步行動計劃,會議過后稍加完善,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實,不管記筆記還是讀書,都要動腦思考,注重將目前的信息與已有的信息聯系起來,這樣才能有新的收獲。
(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