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著淵博的知識,涉獵各種圖書著作,但同時在別人眼里又是自私冷漠,沒有任何同理心的人。他,年齡在四十歲左右,前一年,妻子因意外車禍離世。他,在小島上經營這一家利潤并不豐厚的書店。在沒有發生這些故事之前,他就這樣重復性的駛向人生終點。他,是一個如此普通而枯燥的人,沒有什么壞心眼,對這個世界也沒有太多的興趣。
他,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最近又被學校開除了,這個時候的他僅僅十二歲,是的,他還是一個孩子。麥田守望者絕對不是寫給一個二十歲的小孩看的書,在那個階段的你可能什么也看不懂。他,內心厭倦而鄙視這個虛偽、“假模假樣”的成人社會。他,五門課程不及格,僅僅對英文感興趣。他,內心再怎么放蕩不羈,但終將是一個善良的人。
島上書店在平凡的故事中講述了兩個深刻的道理:人生沒有一個有興趣的目標,那么將毫無意義。愛是驅動人類社會的原始動力,愛成就了我們。
麥田守望者在兩天的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中講述了另一個道理:這個虛偽的世界,見鬼去吧,還我一片寧靜。
這兩邊是美國的暢銷小說,我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沒有辦法拍成電影,因為這里面并沒有什么太多扣人心弦的情節,也沒有什么輝煌歷史的展現,在道理之外的就是平鋪直述,一盞燈,一座橋,一些人而已,這種小說又怎么可能拍成一部精彩的電影呢?文藝片注定無法戰勝好萊塢爆米花大片。
麥要勝過島,在于麥的真實感遠遠強于島。麥把你帶入了書本的世界里,與他保持一直的節奏,場景一幕一幕的切換,由于它基本沒什么時間跨度,除了現實存在的當下就是作者的回憶與思考,因此整體顯得格外緊湊,應該是寫作手法外加故事時間背景勝出吧。島,沒有給出一種連續的時間感,也沒有像《解憂雜貨店》那樣精心的時間反差安排,因此顯得有點漫不經心,遲暮花開,愛上一本書的必然是你有了與書一樣的體驗,島,寫作手法有一些變換,在很少一段時間內你并不清楚他是一本什么類型的小說。知道J.A frank徹底收養小孩并改變人生態度之后,人生要的是一個目標。
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書評,“麥,讀晚了,這時沒什么用了”,數了數自己的年齡,是不是也晚了,世界觀是不是也定型了,對這個世界,這個國度、這個社會、這個圈子已經定型了呢?回頭再看看麥的作者,selinger,他的這本書絕對不是寫給十八歲的小朋友的,如同《小王子》一樣,他的受眾是寫給所有的成年人,因為只有經歷了那種無聊的虛假寒暄、假模假樣之后你才能明白主人翁是何等的郁悶而空虛,遭受著青春期性早熟與現實社會虛偽的雙層“迫害”,只有經過這段的人才能明白,誰有可以無端的跳過著一段了,也許能夠做到的僅僅是提前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