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間書房
韶光又逝,雜事繁復,有書相伴,方覺得時間過得沒有那么漫長。去年書房君在看了一些書,其中有一些書房君推薦過,現在再重新整合,摘出十本與大家共享。
2015年大家看了什么好書,留言推薦給書房君吧。
1《戀愛課》陳雪
《戀愛課》這本書里面有很多說戀人之間的相處之道,而更多的是說每個人處理感情和自我之間關系。
去年陳雪來了深圳開讀者見面會,我去了現場。在簽書會上,陳雪說戀愛是一生的功課,戀愛不是盲目占有,而是慢慢的充實,給自己空間和給愛人空間。比如她說的和愛人相處的一些小細節,說她和愛人之前一直因為要12點睡覺還是2點睡覺而爭吵,后面發現其實不一定要同一時間睡覺,大家和不同時間睡覺,反而多了不同獨處的時間,有些戀愛里的生活,不僅僅是非要逼迫一致,有時候互給空間反而是種智慧。
陳雪說她和愛人并不盲目追求物質,也不覺得物質是唯一衡量的快樂的標準。她和伴侶兩人在臺北是租的房子,養了一兩只貓,兩人的收入也不是很高,生活花費最大的是給貓咪們看病。但是她們的朋友到家里都很羨慕,覺得她們很幸福。她們在房子里做自己喜歡的飯菜,靜靜的吃或者聊聊天。也許這就是所說的“小確幸”吧,小而確實的幸福。
2《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 李銀河
阿來寫的《塵埃落定》里面,男主角每天醒來的時候都會有幾個疑惑纏住自己:我在哪?我是誰?我在做什么?為什么?這是幾個永恒的哲學問題,就是存在主義的問題。其實每個人醒來時候也許都會有一絲迷茫,忽然間不知身在何方,未來該去往何處。或是會產生那個比今天晚上吃什么更惱人的問題:為什么活著?李銀河老師的新書《一個無神論者的靜修》里,有一篇就談到這些問題。
其實整本書就是圍繞著這幾個問題說的,這本書是李銀河老師近期出的散文集,里面寫了關于一些她對生活的感悟,人存在的感悟,還有宇宙浩瀚與人之間關系,悲傷與快樂的修行等等,告訴我們如何在人生中獲得寧靜。
3《搖搖晃晃的人間》 余秀華
余秀華的詩歌前年很火,一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火遍朋友圈,在熱度減下來后,在書店買了一本她的詩集《搖搖晃晃的人間》來看。確實余秀華的詩歌蘊含著一種原始的生命力,很直接很真誠打動人的感覺。正如她說的一樣:“就是當心靈發出呼喚的時候,它(詩歌)以赤子的姿勢到來,不過是一個人搖搖晃晃地在搖搖晃晃的人間走動的時候,它充當了一根拐杖。”詩集里的這首《愛》,我還是很喜歡的,覺得她的意向都用得很美。里面有一段讀來很是觸動:
“這之前,我愛過白露,白露下寂靜的墓園
愛遼長的黃昏,和悲哀的鴉群
愛雨水之前,大地細小的裂縫
也愛母親晚年掉下的第一顆牙齒”
4《皮囊》 蔡崇達
這本書其實是一本散文集,但是剛看的時候還以為是小說,因為講著作為福建海邊小鎮男青年的作者所遇到的遭遇和故事。前三分之二的故事都精彩和走心,后面三分之一的內容有些草草了事。記得里面有句話讓我記憶深刻:“從本質上講,我們都是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記得女作家柏邦妮寫過一段話:“故鄉,其實是一個永遠也回不去的地方。因為,你的心已經變了。每次回到家里,初三天,緊繃的神經仍舊緊繃,要一周左右,才完全散淡下來,徹底放空自己。十天半個月,你覺得舒服無比。而半個月之后,你開始覺得無聊。是的,不好意思,父母相伴,但是你仍舊覺得無聊。你開始想念大城市的煙塵車聲人際紛爭,那起碼是一個鮮活的世界。不要不承認,就像食肉動物,無法再食草一樣。每一個出走的人,都以為自己隨時可以回家。而這正是人生的悲劇:其實,家,在你轉身離開的那個瞬間,已經永遠無法抵達。而更大的悲劇在于,我們的父母其實無法進入我們現今構造的世界。這座盛大的城市,對他們來說,不如門口有條楊柳拂面的小河。”
5《失樂園》 渡邊淳一
日本作家真是天生有悲感文化,《失樂園》很出名的一部電影,現在才看他的原著小說,對情感、情欲和人性的描寫都非常的大膽細膩,情節曲折,文字很美。拋開出軌的道德譴責來說,兩個相愛的人相約一起死去,其實是悲情而浪漫的事情。
6《解憂雜貨鋪》 東野圭吾
東野圭吾這兩年很火的一本書,相對于之前的暗黑懸疑風格,這本書卻難得溫暖起來。想起黃碧云寫的一句話:“如今始知,生命所得……不外如是,種種種種的偶然。”是偶然也是命運的串聯,時間就是一個開關,把不同時空的人的故事和串聯在一起。好想現實也有一家浪矢雜貨鋪。
7《鈍感力》 渡邊淳一
渡邊淳一的隨筆,講述了人在生活、愛情、職場、健康等方面都需要一些鈍感力,可能會更好。用里面一句話總結就是:“對眼前的事情鈍感一點,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鈍感力很重要。”用以前的話說是“大智若愚”,用網上的話說就是,別太事兒媽和玻璃心會更好。
8《睡美人》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筆觸非常非常之細膩頹美。無論是一片雪落下,還是一個美人翻身,乃至一個人呼吸時的狀態,臉上泛起的紅暈,老人衰老時的無力感都被他描繪得非常細致和有實景感。但是睡美人這個故事嘛,文筆很雅致,細節很細膩,三觀卻顛覆,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看一下。
9《我們仨》 楊絳
錢鐘書和楊絳先生,確實是真正的學者大家,有才情,有傲骨,有沉淀,有堅守。在舊時文學才人中,他們不渣不張狂,這一家人在世事浮沉當中,淡泊相守,不慌不忙。木心先生有首詩《從前慢》,寫從前的日子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其實慢的不是因為在從前,是因為當時的人心和性情。
先不說書內容,首先我們看看書名,其實內含深意,為什么作者不用“三”,而用“仨”。字典釋義“仨”作為數量詞:不僅表示“仨個”,且是三個不同的個體;“仨”中既含有數詞“三”,又含有量詞“個”;它所代表的“三個”是內涵不同的三個東西。仨中所含的“三個”,既有不同性,又有統一性。我想這如楊絳先生書里所寫的,楊絳先生與錢鐘書先生,還有他們的女兒錢瑗,他們既是一個和諧共融的家庭,又分別是一個個人格獨立,獨當一面的大家人物。
10《桃之夭夭》 王安憶
《桃之夭夭》是著名作家王安憶的長篇小說。小說娓娓敘述了上海市井之間,一個叫郁曉秋的女子半生的人生歷程。細細碎碎的人生,王安憶的筆觸開始收了,更細了。有的人注定了灼灼其華,與眾不同,即使收掉光芒泯然眾人。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其所有】
?此文為半間書房作者創作,版權歸半間書房所有,如要轉載請聯系我們
世界永遠有你未知的另一半,關注半間書房,一起去探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