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知是什么原因,腦子很滿,心里很空。昨天中午大概是關了燈的緣故,一覺醒來竟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加之外面陰沉沉的天氣,一股強烈的悵然若失之感如潮水般席卷而來溢滿心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其實這種感覺以前也有過,大學那會兒有時下午沒課,午休就會一覺睡到下午4點,然后在自責中慵懶地爬起摸著穿過走廊去洗手間。散布的寢室里投出的昏暗的光雜亂地打在狹長陰暗的走廊上,整個樓道靜悄悄的仿佛全世界都沉睡了一般,只能隱約看見你的影子在走廊里踱步……此刻這種感覺最為強烈!
我是誰?我在哪?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類似的微博動態,(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說一個人在家千萬不要在下午睡覺,因為當你傍晚醒來,看著窗外暗沉的天空,身處死一般沉寂的毫無生機的房間,你會有一種被全世界拋棄的錯覺。
沒錯,就是這種感覺。
至于為何會產生這種感覺,其根源大概還是因為焦慮吧。
大學的時候因為沒有在空閑時光自律學習虛度光陰而自責、羞愧、不安、焦躁,如今也差不多吧。
昨晚魯蛋來了,也和她扯了蠻多這方面的事情,我忽然有點明白了她不再執戀京城的緣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外人看到的只是最表面的東西,而生活給予的體驗和感受絕不是單一的,拋開光鮮亮麗的不真實的泡沫,陳雜的滋味只有自己默默品嘗。
我們總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于是,人們都冠之以努力的字眼,爭先恐后去追尋所謂的遠方,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活在別人的遠方?
就好比身邊讀研的朋友羨慕工作的朋友,希望能夠早日經濟獨立,而工作的朋友又羨慕讀研的朋友,希望能有一個安心修身的氛圍,正如《圍城》里一句很有哲理的話:“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大多數人都不希望下一代從事自己的行業,(至少我身邊都是)前兩年我參加公考執意要報公安時我爸就總說“警察有什么好”;一位朋友的母親是醫生她也不愿意孩子再當醫生;一位親戚的父母都是老師他們也說當老師不好,操心大……因為他們真正從事了這個行業,外人只看到這個行業的光鮮,他們卻飽嘗了光鮮背后的苦楚。
前兩天重看了孟非的《隨遇而安》,談不上喜歡但還是有些感悟,覺得自己在某些地方跟孟非還有點像,語文好但理科很差,最終他因為嚴重偏科高考落榜,從印刷廠當印刷工到電視臺打雜再到攝像、記者、編輯、制片人、主持人,從默默無聞到光芒四射,但他的成功絕非“超越自我”、“奮發圖強”的“勵志篇”,而是在不同的崗位積累經驗、豐富閱歷,本質上說他從未改變過自己,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當然,這期間離不開恰到好處的平臺為他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
所以,這樣一想,會不會又安心了些?如今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人們也越來越浮躁,各種“成功學”、“雞湯”像毒藥似的侵蝕著每一顆不甘平凡的心。這讓我想到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里完全被教育體制固化的“病毒”在開學第一天的訓話:“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就會慘遭蹂躪!”但讓學校、讓社會變成一個高壓鍋,這難道不是另一種蹂躪?
畢竟成功者總是少數,而且究竟怎樣才算成功也沒有一個標準。有時候想想,再厲害的人,在時間的長河里,也不過渺小的像一粒塵埃。就拿歷代君王來說,當時的一代天驕,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后代能夠記得的又有幾個?換而言之,你要成為多厲害的人,才能永不被后人遺忘?
如此一來便安心多了,努力不是為了證明給誰看,而是盡自己所能讓自己和愛的人過上較好的生活。成功其實也講一種緣分,可遇而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