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席慕蓉的《鄉愁》,醉在詩句里,“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隨著笛韻縹緲傳送的,是一段起伏不定的心事,是旅人思歸,流浪者渴望落葉歸根的情愫。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那里天高云淡,風吹草低,后來輾轉去了臺灣,每個素月當空的日子,鄉愁都如水般傾瀉下來,盡管遙遠的時空阻隔了詩人眺望的視線,心緒由此變得悵惘起來,可她對故土追根溯源的思念,依然定格成沒有年輪的永恒。
不只席慕蓉,每個人對故土都有濃濃的眷戀。只要述說起故鄉來,都情意綿綿,催人淚下,仿佛每個人始終都把故鄉裝在自己的心里。一口老井,一段扒不倒的籬笆墻,房前的榆樹,山后的放牛場,所謂故土難離,大抵是因為風花雪月總關情,誰不想一抔鄉土了此生呢。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到故鄉,回不去時總有深深的凝望。作家柳青寫道:“我離開這美麗的故鄉,漸行漸遠;但卻時而回轉頭來,依戀地看看那些山水,樹木和人家......”多么美好的表達,給愁思多少著了一點溫暖的色彩,讓鄉愁多了幾分欣喜的企盼。唐人王維更有趣,回不去故鄉,就抓住故鄉人的衣袖絮絮叨叨的盤問.“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我家門前的梅花,快告訴我開還是沒開?鄉愁就又帶著那么一點點急切和浪漫。再看看賀知章,“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雖已物是人非,可鄉愁又多了那么一點點虔誠和篤定。
鄉愁是奇妙的東西,有時候,又會變得如此沉重。《詩經》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一幅怎樣的場景,寒冬時節,陰雨霏霏,雪花簌簌,一個老兵,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想我離家的時候,這里還碧水一彎楊柳青青呢。多少次午夜夢回,都想看一眼故鄉的小橋流水,可如今故鄉就在眼前了,想想離別后的種種遭遇,突地生發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憂懼。只恐故鄉舴艋舟,載不動這鄉愁啊。
依稀年少時,費翔正火,然后反反復復去聽那首《故鄉的云》,“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時卻空空的行囊,那故鄉的風,那故鄉的云,為我撫平創傷 。”清風系不住流云,流云帶走了歲月。長大后才明白,故鄉是游子療傷的地方,孕育了你的故鄉會接納你的一切,像風吹走你心靈的塵埃,像云輕托你疲憊的身體,無所謂成敗,無關榮辱。每個人的時間表里都應該計劃一次歸鄉的旅程,傾聽一縷鄉音,去解一段愁緣。
走不到的地方是遠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不管你的故鄉在遙遠的北國,還是依山傍水,景色秀奇的江南,不要忘了,曾經有個地方給你拼搏一生的力量。
作家鄒狄帆寫道:“忘不了家鄉,忘不了祖祖輩輩在那兒生活過的人,忘不了家鄉味......”
誠哉斯言。
想到這,心湖激蕩,真是從古至今,道不盡這鄉愁。
附:席慕蓉《鄉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