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武當女客
2020年當前比較火的幾樣東西:口罩、直播、頭盔、擺地攤。
為了提高疫后經濟活力,總經理在煙臺考察時為"地攤經濟"點贊。伴隨著全國各城市地攤政策的出臺,一則城管打電話喊商販去擺攤的消息火遍網絡。不少城市開始加速“地攤經濟”的復蘇,甚至有些城市管理局在城區設置了流動攤販臨時擺放點,為市民提供靈活多樣化的便民服務。
最近經常外出辦業務,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群老太太在小區門口擺攤,順手翻了翻自己的朋友圈,好多朋友下班后也開始出攤,連夜市的攤位也比之前更火爆了。
曾經,“擺地攤”的攤販們還在被城管追著罰款,一場疫情之后,“地攤經濟”竟這樣在全國華麗地火起來。
我在湖北上大學時,曾寫過一首詩,收錄在我的第一部詩集《女問》里,是我對擺攤創業者的敬畏:
《米雕少年》
黃昏撫著夕陽
西九樓下來了位米雕少年
置一張綠色的小板桌
一顆顆晶瑩的吊墜在上閃爍閃爍
閃爍在黃昏的燈
如同沙漠晶瑩的鉆
一粒粒潔白潔白的米粒
安靜地躺在小盒里
那少年捏起一點點純白
小心翼翼雕琢著陌生或熟悉的名字
群雀回巢間
精致的米粒就嵌進漂亮的墜子里
一串美麗的米雕項鏈
掛在歡笑的少女那修長的脖頸
米雕少年也笑了
仿佛黃昏羞紅少女的臉!
那時,我還是一名只會讀書的學生,有一天,我下課經過西區的寢室,看到一個男同學在路邊做米雕,當看到他沉浸在自己創業的美好之中,我感觸很深,至今很多年過去了,我還忘不掉那個少年擺攤創業的模樣。一次在春秋淹城的景區里,我帶著兒子游玩,偶然遇見一個米雕攤位,我特意做了兩人的米雕手串。
賺錢不容易,擺地攤也是一種活法。我對所有的生意人,都心存敬畏。
我小時候家里也窮,那個時候大頭雪糕才5毛錢一個,但是我買不起,父母也不給零花錢。
我看到街上的小朋友手里拿著大頭冰淇淋,很是羨慕,于是想到了一個掙錢的辦法。
農村老家有香椿樹,那時候香椿也貴,但是沒有現在幾十塊那么貴,我爬樹去摘香椿拿到馬路邊擺攤。別人賣2塊錢一把,我賣5毛錢一把,鋪兩個塑料袋在地上,把香椿整齊碼好就算出攤了,路上人來人往的,一會兒就能賣到10塊錢。
我不用問父母要錢花,不僅有大頭雪糕吃,還有錢買零食,每個周末放假都開心的飛起來。
香椿賣完就賣花椒、然后賣草莓、賣橘子,只要是能掙錢的,我都可以出攤快速賣完。
因為從小愛學做生意的緣故,長大后我對商業特別感興趣,從大學時代起,我就在各地參觀企業,總結公司的發展規律,并通過商學院的系統知識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商業模式,終于在30歲時,成功創辦了自己的公司。
01?這個時代,擺攤的人不丟人,不會賺錢的人才丟人
在過去,一想到擺地攤大家就覺得很丟人。甚至,在社會中,攤販的地位并不高。擺地攤會被人看不起,會被貼上收入低的標簽,沒有社會地位,被城管追的滿街亂串,沒有固定的收入和保障,生活很心酸。
但是,通過一場突去其來的疫情,地攤經濟就像前兩年的直播秀場一樣,華麗的變身,成了萬民追逐的寵兒。
一些朝九晚五出入高檔寫字樓的白領突然開始意識到自己加班加點上一個月的班,收入竟然抵不過一個小攤販一晚上的收入。
大家恍然道,這個時代,擺攤的人不丟人,不會賺錢的人才丟人。
如果地攤擺的好,賺錢養家沒煩惱。
我在夜市喜歡光顧一個魷魚的攤位老板,我特意多次關察他,10元三串的烤魷魚,5分鐘之內就能賣出5到10單,用保守的估計,他的收入是10分鐘100元,一個小時60分鐘,能收到600元。有些老顧客,一單還點很多串,基本上一個小時收1000塊不是很難。
他說,一般只要自己出攤,一個人一晚上干3個小時收入3千塊不難,如果不下雨的情況下,他都會勤奮出攤,每個月能賺兩三萬,自己感覺干的很開心。
你沒聽錯,他僅僅每天堅持一晚上干三個小時的日薪收入,卻跟你朝九晚五干一個月的月薪差不多。
在知乎上,有人問:“為什么我從小拼命做題長大拼命加班還是買不起房?”
如果你的月薪還是人家的日薪,房價漲的速度比你加薪的速度快,你說你拿什么去買房?
我接觸過的夜市擺攤老板,基本上干個一兩年后,人手一套房,有些老板甚至買完房還買門面,繼續把自己的事業發揚光大。
有朋友說,自己下班沒事也想去擺地攤賺一份兼職收入,但又怕被熟人看見了笑話。
要知道這個時代,賺錢不分崗位貴賤,能賺到錢的人都不丟人,不會賺錢的人才是真的丟人。
留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應該把腰桿挺的直直的。
02?擺地攤就是做生意,能擺好地攤的人,一定也能做出好生意
擺攤看似很簡單,其實它就是一門生意,能把地攤擺好的人,將來一定也能做成大生意。
曾經我在當地政府扶持的商學院進行商業課程學習時,我的老師告訴我們這次活動是由“南方軸承”的史總贊助,他在講起史總的創業經歷時,非常動容,那個年代沒有品牌代理商,貨物沒有銷路,身邊沒有一個能幫助自己的人,史總親自蹬著三輪車,挨家挨戶的看貨,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做成一個上市集團。
阿里創始人馬云還沒有如今的成就時,也曾有過一段心酸的日子。創業之初,剛開始生意不好做,為了能有資金支持自己的事業,他也搞過批發擺過攤,還靠著自己的擺攤收入,大大緩解自己的現金流壓力,因此,后來能堅持到創業成功,創下一代傳奇阿里巴巴。
娃哈哈集團公司創始人宗慶后,他創業的時期,正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項福利政策都沒現在好,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宗慶后騎著個自行車,風雨無阻滿大街的跑,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總算渡過那段艱辛的歲月。
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在創業初期,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也在中關村擺地攤,從一個很普通的小柜臺,開啟了京東帝國的造夢之旅。
賺錢無大小,能賺錢的都是好生意。大佬們的成功絕不是偶然,能擺好地攤的人,果然也能做出好生意。
03?人和人之間的差別不是擺攤賣的貨,而是自己擺攤用的思維
能擺攤的人不少,能大富大貴的卻不多,這中間的差別就是思維。能把地攤擺成自己事業的人,都很擅長以下幾種思維:
產品思維:你有好的產品,并對自己的產品充滿自信,所以能確保吸引到精準顧客。
品牌思維:你會讓自己的產品,成為地攤上的獨一無二。
用戶思維:你能準確的知道,當下的市場需求是什么,因為你本身也是用戶中的一個。
流量思維:因為你知道哪里有精準客流量,所以可以坐等用戶上門。
銷售思維:你會用很好的辦法,把自己的產品快速賣出去,因此,你注定會是一個很好的銷售。
牛人之所以稱為牛人,他們的思維注定與眾不同,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是在做一個與眾不同的生意。
世上沒人能再現馬云、宗慶后、劉強東的經典,但是更多的人,卻可以借助新一輪的“地攤經濟”把自己的行業再重新洗一遍。
鑒于目前火爆的地攤經濟,對于想在業余時間創造自己第二份收入的人來說,真的可以考慮一下,現在國家給地,各平臺給貨,花唄給錢。拿別人的貨,別人的錢,去做自己的生意,你也能緊抓風口,多多賺錢。
沒有經歷過市場洗禮的產品不是好產品,沒經歷過生活磨練的人也不會輕易成功。創業之初,可以考慮地攤先行。
——END——
武當女客:湖北作者,代表作有詩歌《女問》,長篇小說《夢里花藤伴月華》、《繡女奇俠》、《再世為女,皆是修行》、《相思染:月遲清溪醉花如茵》、《花溪幽澗望飛雪》、《離城夢:澈月流年雪初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