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我的視覺日記》閱讀筆記一 ?(2009-06-15 10:08:30)2019-05-21

這本書,是從xia那里知道的。我被這本書脊梁骨上的那句醒目的書名吸引了——《我的視覺日記?德生活十五年?王小慧》。于是,在網上尋來連載閱讀。這次,我又被封面上那張清晰的王小慧的黑白照片吸引了:她的看似憂郁不拘言笑的神情和那架被她舉在肩頭的相機,頓時就讓我對她產生了好感,直覺告訴我,讀她這本書一定會給我帶來舒適的享受。

網上的連載,僅局限于此書的前幾章節,讓我閱讀起來很不過癮。但是,我得承認,那些別具一格的黑底白字和具有傳情色彩的黑白照片,已經打動了我的心。我有了想把這本書捧在手里閱讀的心愿。

我曾經在西單圖書大廈尋到過此書,一本普通版,一本珍藏版,只因都是最后一本,封面破損未被我購買。我繼續在不同的書店找尋這本書,上個月,在學而雅書店,我得到了它。普通版,定價38元。

今天,我在這里閱讀的,是珍藏版?學林出版社出版發行?2006年8月第一版?3000冊?定價48元?封面是王小慧的面帶微笑的照片,非常漂亮優雅。

這本書的首頁,選登了讀者的閱讀心得,我想借此幫助我更好的閱讀小惠。摘抄如下:

《我的視覺日記》我讀了三遍,看一遍流一次眼淚。看過之后,我想我和無數讀者一樣,深深愛上了這本書的作者王小慧。——陳魯豫

她是“獨一無二”的:她的藝術既不是很中國,也不是很西方,而只屬于她自己。——楊瀾

那是真正堪稱心理歷程的一本書,是發自心底的那種愛,那種美麗,那種憂郁,那種傷痛,那種通達,那種不敢到下的勇敢和堅強,那種超然,那種執著,那種不懈的苦苦追求,那種對自我的審視和選擇,那種對自我的放逐和挑戰,那種雖九死而不悔的精神。。。。。。無論對誰,那都是對心靈的一次美好而清澈的蕩漾,這就是小惠。——趙枚

往事網王小慧體會到了生活的力量,使她在藝術上的道理上馬不停蹄,用她的相機和筆記本記錄自己的一切,這也使她重新找到了心靈的家園。——敬一丹

每個人只有一一生,小惠卻向創世紀那樣那個創造出了“九生”的藝術規域,堪稱不可替代的非凡,因此世界給了她戴上了與“九生”相配的桂冠。——祖慰

王小慧的攝影創作幾乎涉及到攝影史上的全部問題。——島子

你真的會相信,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通的。從攝影到電影,從裝置帶攝像,從建筑到文學,王小慧游走在這些不同藝術中間,自然而輕松地跨過一個個門檻。人們習慣把這類人稱為天才。——張英

用筆寫日志的人不多,用攝影“寫”日記也許更適合現代人生,作為一種“日記”的形式,面對面的直接沖突,獲得的豈止是人們的內心世界,更重要的是攝影家自己心靈的無私袒露。——林路

這些對美好瞬間的珍愛,不期而遇的歡愉,還有淡淡的惋惜,構成一種低調的人生詩,一種又苦又美的心境,一種抓住了她的事物便牢牢不放而刻骨銘心的氣質。這是好的作品,其實也是她自己。藝術的發現都是發現自我,藝術史把自己個性的靈性投射在世間萬物上,然后再一點點收回到自己的作品里。——馮驥才

發現我很熟悉的名人早已成為真本書的讀者,我要是就此合上這本書,這是一種愚蠢透頂的事情,我不做。(要是我是德國人,我會聳聳我的肩,說:no。

封一?王小慧置身在一條歷史很悠久的長廊上的照片?高挑的身材?純黑色的衣褲?棉麻的純白色上衣,微微低頭 不易察覺的微笑

封二?謹以此書獻給?生我養我育我愛我的父親和母親?這句話,深深的打動和啟發了我,告誡自己再寫懷念父親的文章,我一定要照此硬搬寫上這句話。

是王小慧的導師馬克斯。貝歇爾寫的。語言生動,風趣,幽默,讓我懷疑他不是德國公民呢。通常意義上,我們視德國公民是生硬和呆板的。在這篇序言中,我發現馬克斯教授不是這樣的人。

馬克斯的序,讓我無法從字列行間找出半點虛情假意來。他在開頭就說:。。。。。、怎么可能想到現在會為你的新書而寫序呢?我只能寫封信給我的小惠,如果要給一本關于你生活的書寫序的話,它本身就會是一本書了——多么然我驚嘆的言辭。我為自己能聽到馬克斯詳細又簡要的回憶了他和小惠相識的有趣的經歷。馬克斯講述小惠的故事而欣喜。

他們相識在1981年的同濟大學。在幾百張好像相同的面孔中,馬克斯教授發現了一個有著純真的圓臉的王小慧,她穿著紅白細條襯衫在微笑。他說,那個時候的上海很少見到這樣的笑臉。然后,馬克斯教授通過他的夫人妮娜用字條和王小慧交流探討專業問題,從而和小惠的結下了深厚的友情。5年之后,小惠和丈夫俞霖赴德留學,我讀到了馬克斯說的一句話:站在我的大學教研室里的是相親相愛的一對:你和俞霖。你們終于來了。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真誠的情誼。

后來,小惠對事業有了新的取舍,她愛上了攝影并以此作為終身的職業。

馬科斯在這篇序中引用了一條德國成語:“困境造就美德”。雖然不能確定我愛讀書愛思考的習慣,是否是因為我曾經身處的困境而造就,他對這句成語的含義對我產生共鳴的是:“難道必須在人們是非富裕后才能明白其實并不需要那么多物質的東西?難道必須把一些東西摧毀了才能找到自我?”,這句話,震撼我——我謹以此自勵。

馬克斯在贊美小惠著迷攝影引用的一段故事,非常有趣:他認識一個很著名的哲學家的房子里所有的墻壁直至天花板都擺滿書,馬克斯不禁肅然起敬:“這些書您都念過嗎?”“多么愚蠢的一個問題!”,原來這位著名的哲學家只是想占有幾百頁思想杰作。當我讀到此處,我就有找到知音的感覺,要是我家兒子在指責我亂買書,我就用這句話反擊他。

馬克斯教授在這篇序的結尾處說,小惠,我還有好多想寫,但再寫下去就得寫一本書了。這可是你的書啊!我也說,我要寫的感想還有很多,再寫就寫成短篇小說了,這可是馬克斯的序啊。

引子

我把這篇“引子”理解為小惠為這篇文章寫的前言。

這篇“引子”,用詞簡潔,我想這大概是攝影人的風格(喜歡攝影的博友,你們說說看?).

我是不懂得攝影的,但是我具有賞識好的攝影作品的眼光。此章節中小惠的八副攝影作品,我尤為喜歡片1:到大海去,片2:巴黎郊外的葵花田,片4:伊莎河畔:堪藍的大海,蔚藍的天空,這是這四幅作品的共同特征,我想一定是小惠嚴謹認真平和的生活工作態度的寫照。

小惠說,它們(小惠的攝影作品)既是我的感情日記,也是我的思想日記;通過文字我可以更細致的梳理思路,而通過照相機則更用心地看世界并體驗人生。有了它們,我的生命線索就會延續。它們幾下的也許只是對我個人有意義的東西,它們已與我無法分離。假如上帝只允許我帶走兩樣東西的胡,我一定毫不猶豫地說:“這兩樣東西是日記本和照相機”。

這句話,說到我的心坎上了。我也是這樣,愿意用自己的字記錄自己的生活。無論歲月如何老去,我的字都是不老的。哎,如果上帝要奪取我的生命,我也毫不猶豫的說,請讓我帶上的字啟程。

所有靈魂深處的喜歡,形式不相同,內涵是相同的。

我們可以飛了

讀完這篇,我真為小惠俞霖感到高興,歷經風霜,他們終于實現了公派留學德國的愿望。我真的很高興,仿佛他們就是我鄰家的朋友,是我的同窗。也不僅僅如此,我還分享到了他們愛情的甜蜜,小惠的清純可愛和俞霖的沉穩憨厚,恰是天生一對“金童玉女”。他們生活在德國的不同城市,他們靠書信傳遞之間的真情。文中提及了二個片段,尤為感人,其一:那個時候我們沒有電話,只有地址,我們相約相互寫信。在分別之際,俞霖對小惠說,上了飛機就給小惠寫信。其二:俞霖是個很靦腆的人,用中文說“我愛你”這一的話讓他難于啟口,但他常常會輕輕在我耳邊用德語說:“我愛你”。他說他沒法忍住不對我他愛我,。。。。然后,他又會緊緊抱住我用德語說:“我真的太愛你”。哎,這樣的情,不用“赤膽忠心”去贊美,我想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很多年之前,我和先生也是用信件傳遞著真情。至今,我們依然收藏著我們的信件。厚厚的一大捆。

喜歡本篇小惠在上海家的曬臺上的照片。我都不能相信把身后曬滿衣服作為背景來拍出的照片會是這樣美。那時的日子總是這樣陽光燦爛,小惠這樣說,我信。

路伸向何方

這篇敘說的是小惠留學德國和德國教授和朋友結下深厚友情,以及學業結束之后是回是留的艱難選擇的故事。她憑借自身的優秀品質贏得了一個個陌生朋友對她的好感,憑借自己過硬的專業學術水平立足于新的生活。我由衷的贊美她。我都可以清晰的感覺出我的靈魂在此得到了凈化。這樣的女子既然能贏得朋友的喜歡,那俞霖的把小惠喚成“小太陽”,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敘說了俞霖種種美德,我流淚了。我想到了我的先生,他是個沒有任何不良嗜好的好人。他深愛自己的專業,卻和俞霖一樣愛好書法和繪畫,我也因此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同時他也深愛著我,而我只是沉迷在享受他對我的種種關愛之中,卻很少思考過給他相應的關愛,因此讀到小惠的這些字,我的內心充滿了慚愧和歉意之情,也增添了我對先生的敬佩之情。

讀到一個片段,小惠有些不解他的德國朋友會把孩子得到的圣誕禮物毫不留情的扔進壁爐去掃掉,原來是這些德國朋友不贊成孩子喜歡那些受美國文化影響的星球大戰之類的電子玩具,就像不喜歡孩子們喝可樂吃麥當勞一樣,認為是“越來越沒文化了”。我家先生也是如此,我為此抗議過,現在,決定停住抗議,謝謝小惠這些字,讓我覺醒。在我讀到:“多少年以后,當俞霖已經不在的時候,我偶然翻到過他寫的日記本,每次翻了幾頁,便會泣不成聲,不忍再看下去,,,,,,”,我的心開始痛了,小惠真不該承受這樣的命運啊。

燃盡的藍蠟燭

這篇詳盡的記錄了小惠的朋友安死斯佳的故事,篇幅較上篇長。他是小惠的愛慕者。源于對小惠的愛無望自殺生亡。他有一雙與眾不同的藍眼睛。這眼睛給人一種秋天的湖水里透出浮游植物的微綠色又反射著天光的感覺,那么明澈,但有時好像被天上掠過的浮云遮住了陽光,這種時候會繽紛發暗而顯得更加深不可測,小惠這樣描述他。他是一名歌劇演員,演技高超,才華出眾,對人生對愛情的理解,非常理想主義,信奉為藝術而生,為愛情而死是最崇高的。敏感,憂郁,孤獨,常常生活在一個自我封閉的,脫離現實的夢幻世界里。這些就注定了他會為得不到小惠的愛而結束自己的性命的,雖然,這樣的結局,來得似乎過于突然,但細想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這段話的后半句,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暫時找不出貼切的言辭來表達此刻我的心思,但我恍然明白了,我將信奉為生活而生,為愛情而活的信念。

安斯佳自殺之前,為小惠寫過很多情詩,真情顯露。

小惠說,安斯佳非常喜歡藍色,每次去他家,他總是會把藍蠟燭放在一個瓷盤上點起來。這盤子和蠟燭緊緊的粘在一起。我想只有在蠟燭燃盡時才會分開。

這段故事,小惠在1995年創作成了電影劇本《燃燒是藍蠟燭》。我真的發現小惠太天才了——“建筑設計師——攝影家——創作家。多么了不起的小惠。

走過我自己

在這篇文字中,我結識了小惠的一位友善的德國朋友門可夫人。門可夫人是雕塑家,崇尚自然。我喜歡她對小惠說的一句話:人不但要愛人還要愛自然。這句話一下子就讓我理解了那句“大自然是多么美好”的真實含義:不學會愛自然的人,如何能學會愛人的本領呢。多少年來,我習慣了愛人的習慣,卻未養成愛自然的習慣,現在我為自己的這種無知行為感到臉紅。門可夫人酷愛燒陶瓷,三百六十五天從不間斷,真是讓我敬佩得不行。我就想,我為什么不能在心底萌發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能看上幾頁書的愿望呢?我太缺乏頑強的意志去實現這美好的愿望。在這個問題上,我知道就是我心想了,也不一定事成,但是,這樣想的感覺,對我也是美妙。我情愿享受片刻。

同時,我也喜歡門可先生贊賞的一句美國畫家說的話“一個藝術家的生活有多寬多深,他的藝術就有多寬多深”,以及“你不要從一個想法出發來畫畫,你要讓一個想法自己到你的畫里來”,我不能理解完全這些話的意思,但是,我愿意此時在心底記住這些話,我想會對我有用的。

文中,小惠還提及了她在門可家結識的一位被喻為最棒的中國大提琴獨奏家馬友友。無知的我,居然不知,我唯一曉得的只是大提琴獨奏家王健,看來很有必要去尋尋馬友友的提琴獨奏CD來獨聽了。

或許有這樣的誤識,雕塑,攝影和音樂是毫不相干的專業。但是用小惠的那句“生活中的偶然是命運中的必然”來解釋這個問題,無疑雕塑和音樂,促成了小惠快步走向職業攝影的腳步。

這篇文字,最打動我的是小惠收到的朋友們的圣誕禮物當中,俞霖送給小惠的是獨特的禮物:一大疊貼在卡紙上放大的彩色照片,全部是小惠歐洲旅行時拍攝的作品。讓我簡直不能不說俞霖真的是太愛小惠了,書中有小惠和這些作品的合影:小惠站立在窗前,房間的四周布滿了俞霖為小惠親手制作的攝影作品。我不能想象還有什么作品能比得上這幅作品的美妙。

雖然我還不能完全領悟小惠說的走過自己的真正含義。

(上面這些字,我先生看了,不喜歡。他說,王小慧對很多人來說是陌生的,用作家的寫作標準來衡量,我犯了選題不當的錯誤,絲毫沒有考慮是否有讀者會讀,是多么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他這樣不謙虛的把這個“東郭先生”拉近作家的隊伍,讓我臉紅。事實上,我和作家一點不靠譜的,我只是情愿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喜歡閱讀女性系列自傳,這是多年養成的習慣。)

我的二十四小時

要是我的一天能有無數個二十四小時,我就愿意把其中的一個二十四小時過得像小惠一樣充實,其他的虛度了也不視為遺憾。事實上,自從我擁有獨立支配我的二十四小時的權益以來,我就在不停的虛度我的二十四小時,至今不但萬事無成,甚至是一事無成呢,遺憾得很啦。

小惠是一個從不虛度二十四小時的好女子。她的二十四小時總是有事可做,幾乎沒有休息片刻的時間。無論是在她成名還是未成名的歲月,都是如此。要為現實的生計而忙碌,要排除瑣碎事務的干擾,更要為心愛的攝影努力去工作。她在書中寫到:拍攝的幾個星期我累得四腳朝天,幾乎除了睡覺不會回家,睡覺的時間也太短。我相信這絲毫沒有夸張的成分,而是實事求是的寫照。如果沒有如此的付出,就不可能有攝影家協會邀請小惠舉辦的個人攝影展覽,而這次展覽的題目就是《我的二十四小時》——這些攝影作品,似乎只是小惠個人的生活片段,其實不然,更多的映射出了現實社會的本來面目。小惠說,從那時起我就養成了隨身帶照相機的習慣,可以隨時隨地的拍攝。(讀到此處,讓我想到的是我的博友阿妮和花花,她們也都是攝影高手呢)。

不管小惠是以怎樣的方式獲得了成功,面對成功,小惠說,沒有俞霖我不可能有今天,甚至可能不會下決心走出那作為自由職業者的第一步。小惠還說,我們相互之間有很大的依賴性,在精神上他非常依賴我,在生活中我非常多的依賴他。這些真情的話語,讓我有了很深的感動,我愿我和我的愛人也用這樣的方式來相愛。

(很遺憾,因為這期間我要閱讀《笛卡爾的智慧》,就只好暫停對這本書的閱讀,后面六章的閱讀筆記,我會候補上來的。——愚兒寫于此時此刻的中國圖書館三層南區哲學讀物區)

分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786評論 6 53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656評論 3 41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697評論 0 379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098評論 1 314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85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5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22評論 3 442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73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1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33評論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16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68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7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80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46評論 1 288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730評論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06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時間的意志 踏入19年前的校園,熟悉也變得陌生了。 坐在看臺后方距離場內臨時搭建的上課區域是有點距離,信息不全的時...
    會心慧人閱讀 393評論 0 3
  • Swift_3.0Swift: 蘋果宣稱:快速、現代、安全、互動、明顯優于Object-C;Swift 中取消了預...
    茉上心弦閱讀 215評論 0 2
  • 每天都會遇見不同的人,早上起床出門上班,路上遇到一個又一個的陌生人,這些陌生人大多數一生中只能遇到一次吧,到公司,...
    畢竟我很哇塞誒閱讀 339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