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有幸擔任一所學校的校長,為了辦好教育,你會怎么做?
據《光明日報》(2017年4月10日)頭版報道,湖南省瀏陽市沙市鎮秧田村1288戶人家30年來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數百位碩士,甚至一家幾代都出博士。據了解,秧田村有700多年的歷史,歷來崇尚耕讀傳家,尚學進取在當地蔚然成風。
秧田村的教育奇跡短期內可能很難復制,但它蘊含的正確的教育規律值得我們重視,我們可以從中獲得諸多啟示。
啟示一:教育的成功離不開資金的充分投入。
秧田村村民羅建植那時家里窮,雖只有初中文憑,但堅持送孩子讀書,即使孩子讀書回來要割牛草、挑水。后來他的兩個兒子羅洪濤和羅洪浪都成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博士生。這可以說是求知改變命運的絕佳例證。正如秧田村黨支部書記羅澤及所說,“窮不讀書,窮根難斷;富不讀書,富不長久。”要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除了讀書,恐怕沒有更好的辦法。如果羅建植當年因家貧而讓孩子失學,以后恐怕就沒有兩個博士的誕生。
距今已有120多年歷史的文光書院是當地最重要的學校。為籌款建書院,當年清朝舉人彭子銓把自己的祖宅和100多畝田地都變賣捐贈。在他的帶領下,當地開明鄉紳、各姓祠堂、名人踴躍捐資,募得興建書院的資金。如今,新鄉賢成立了各種教育教學獎勵基金來助學。他們正因為知道教育的極端重要性,才會對教育這么舍得花錢,這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反觀現在,很多地方對教育投入的嚴重不足只會令人扼腕嘆息。
啟示二:辦教育必須重視文化的巨大力量。
秧田村的教育奇跡離不開當地的耕讀文化,這種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崇文重教的傳統。當年彭子銓一生就潛心興教,矢志以辦學喚醒民眾覺悟。“敬師長,信朋友,力耕種,勤誦讀”被寫進了當地最大宗族羅氏宗族的家訓。該村88歲的張秋香沒上過學,當年掃盲時只讀過兩個月的夜校,從此愛書一發不可收,現在每天還要堅持讀書兩三小時。這建立起了家庭良好的學風,她六個子女耳濡目染,后來都考上了大學。
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下,當地的學子恐怕不想學習都難,這就是文化無形中的巨大力量。但文化的形成有一個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人心都是向著真善美的,只要有良好的文化種子,就不愁長不成文化的參天大樹。就像現在的讀書,只要有人開啟了讀書的風尚,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讀書的良好氛圍,社會風氣就會因此而獲得改觀,當然這離不開人們的呵護。辦教育要想取得成績,就必須塑造良好的文化。小到家庭,就是家風;中到學校,就是學風、班風、校風;大到社會,就是人們對教師和教育的態度。
只要充分保障教育投入,培養尊師重教尚學的文化,就離辦好教育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