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同事說了一句戲言:家有初二生,人要得神經(jīng)。雖是句戲言,但現(xiàn)實也的確如此。初二的學生,老師通常稱為“二流子”,尤其初二下學期,是最糊涂叛逆的時候。由于初二下學期功課難度的增加,許多孩子學習更加困難,沒有耐心和毅力的孩子,往往就此歇菜,老子不干了!由此帶來的,便是班級管理更具挑戰(zhàn)性了。真到了初三,大部分孩子倒懂事,懶得再做些小兒科的糊涂事了!
上周,可謂多事之周。周一就是“良好的開端”。下午上課的時候,一個同學舉報另一個同學在耍手機。這在這學期還是第一次,我很生氣,把手機當場沒收了。讓玩手機的同學下課來辦公室,等待處理。快下課的時候,班上坐在第七組倒數(shù)第二位的同學突然噌的爬起來,就捶最后一位同學,嚇得正在上課的我,連忙下去制止,安撫那個突然情緒失控的同學。其實這位同學平時話并不多,上課也還算遵守紀律的,不知今天為何突然如此沖動失控。教了這么多年書,還沒有學生在我的課堂上就動手打架的,著實嚇了我一跳。也沒法上課了,問兩位同學到底是怎么回事。打人的和挨打的都不出聲。旁邊的女生說,最后一位的同學每天沒事就把倒數(shù)第二位同學的書從書包里抽出來,丟到地上。有時候還乘下課的時候把他的書拿到自己課桌里裝著,給前面這位同學上課沒書。我問這兩位同學情況是否屬實,他們默認。問最后的同學為什么要這樣,不作聲。一時氣的無語。
很快下課了,把兩位同學帶到辦公室,(讓玩手機的同學下節(jié)課下課再來)先讓他們掰手腕,看看他們到底誰厲害。其實被打的同學要比打人的同學高大結(jié)實多了。被打的同學倒是很快伸出手來,要一試高低。打人的同學倒一直不伸手。我說怎么不比試一下,你怕他呀?那孩子開始訴說了:他天天拿我的書,有時還把我的書丟地上,實在氣不過。被打的同學自知理虧,既沒還手,也沒辯白。我說:“既然這種情況早就存在,為何早不解決,偏在上課的時候用這么過激的行為來處理。這本來是小事,你可以課下告誡他,或告訴老師,該懲罰的就是他,明明錯的是他,現(xiàn)在動手的是你,所有人看到的都是你打人,而且在課堂上。無論是解決問題的時間、地點還是方式都是你不對。就是法律也是制裁施暴打人的人,這個道理你可知道?”打人的孩子點頭認錯,很明顯,我說的道理他是懂得的。再來說說被打的同學,問他可被打疼了,他搖搖頭。這是個實在一點都不想學習的孩子,上課做小動作,打擾別人聽課,剛被調(diào)到最后一位的。每個班都有那么幾位坐在哪里都被同學投訴,上課無聊,專門惹禍四鄰的人。這孩子就是其中之一。我說:“你能不能就爭口氣,你看你坐哪里,同學們都不歡迎,你就不能安安份份的學點東西?上課無聊你做筆記嘛!這樣你就不至于無所事事了。明天開始把每節(jié)課的筆記拿給我看看,可行?或者上課給我抄課文,總比你無所事事要好吧?”點頭同意。然后讓他們彼此道歉認錯!
本想著這樣處理就算了,可是想起前幾天剛發(fā)生在范崗的一件事,一個人,因為糾紛把自己老表給殺死了。想著口頭教育不行,還得給點痛楚。于是找到數(shù)學老師的圓規(guī),每人各打三板子。使了點力氣,應該還是有些疼的。告訴打人的同學:“用拳頭解決的問題的人都是因為腦子不好使。你是腦子不好使嗎?(他搖頭)你以后若這樣動不動不經(jīng)過大腦思考,就用拳頭解決問題的話,你將會釀成大禍的。或許會毀你終生的,你可知道?”孩子點頭認錯。看著孩子被打紅的手掌,又忍不住心軟,拉起他的手看看,還好沒腫。問他疼不疼,他竟然豪氣干云地說:“打著不痛!”(這回答,坐在辦公室的其他老師忍不住發(fā)笑)或許為了表現(xiàn)自己英雄氣概,也許是為了讓我安心。總之,我感覺到他被懲罰了是毫無怨氣的。孩子雖小,但你若真心為他好,他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