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趙自力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有經歷過孩子發燒。孩子發燒,比孩子更難受的是家長。
有些父母會驚慌失措,病急亂投醫;有的稍有經驗,從容應對。這里分享幾個小故事,希望對初為父母的朋友有所幫助。
01
我有一朋友,有天半夜打電話把我叫起來,讓我開車陪他們一起送孩子到醫院。
我慌張爬起來,心里惶惶的,生怕他家孩子生了什么重病。等我把車開到他們家樓下時,他們正抱著孩子下樓,昏黃的路燈下,他們一臉的慌張。
我匆匆看了一眼孩子,臉色潮紅,眼睛迷糊,好像剛睡醒的樣子。心想,一定發高燒了。
“快快,到紅安縣人民醫院去,剛才量了快40度”,車子還沒開動,朋友就急促地催我。
“別急別急”,我一邊小心地開車,一邊安慰著驚慌失措的他們,“用了退燒藥了嗎?從什么時候開始發燒的?”
“晚上睡覺時還好好的,吃飯也可以,半夜就突然發燒了,喝了點感冒藥退燒藥,一點也沒見好,后來就越來越燒。我真擔心,莫把孩子的腦子燒壞了。”孩子的媽媽急得不行,聲音都帶著哭腔。
到醫院后,送進急診室,急忙掛號、交費、驗血,等這些程序走完,都快凌晨一點了。醫生告訴我們,血常規都正常,孩子系衣原體和支原體感染導致發燒,由于是高燒,要住院觀察幾天。我們一行又忙著辦理住院手續,安頓好病房,再折騰回去一趟,拿些生活用品,每個人的眼睛都布滿了血絲。
第二天上午,我再去看孩子時,正打吊瓶。由于血管細,不好找,護士打了幾次都不能一針見血,孩子疼得哇哇大哭。朋友一邊埋怨著護士,一邊憐惜地哄著孩子,看起來一幅憔悴不安的樣子。
“今天好點吧?”我關切地問道。
“燒是退了,但不穩定,忽上忽下的,搞得人心里惶惶的。”
“醫生怎么說?”
“還不是讓繼續觀察,打點滴補充水分。”
直到第三天,情況出現了好轉,孩子不燒了。朋友一陣欣喜,幾天懸著的心終于掉了下來。不過,并沒有立即出院,醫生告訴他們,怕出現反彈,孩子要繼續住院觀察幾天。
就這樣,一個普通發燒的孩子,在醫院被折騰了一個星期。錢花了不少,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父母陪著孩子一起受罪。
02
昨天晚上,我也一樣經歷過這樣的事,不過,事情沒那么嚴重。
半夜時,妻子突然叫醒我,說孩子發燒了。我當時迷迷糊糊地,就讓妻子給孩子量體溫。過了一會兒,妻子拿著體溫計給我看,這一看不要緊,我連忙爬起床,嘀咕了一聲“好燒”。那體溫計的刻度指向了42°,天啊,這該是一種什么樣的高燒。
我摸著孩子的額頭,確實很燙,心蹭的一下就慌了。是喝退燒藥,還是用塞肛門的藥,需要立即去醫院嗎……腦海里過了一遍后,慢慢冷靜下來,按道理是不會燒到42°的。
“你把體溫計甩了幾下沒有?”我問妻子。
“當然甩了啊。”
“你是朝哪頭甩的啊?”
“忘記了,反正甩了再量的。”
我提著的心一下放下了,我敢肯定妻子是甩反了,這樣的體溫計,拿給她量,也一樣會是42°。
我把體溫計重新甩好,給孩子一量體溫,剛好38°。
“怎么辦,這么高燒得打針吧?”妻子向我求助。
“別急,情況還算好的,我有辦法的。”我安慰著妻子。我們先是給孩子喝了大杯溫開水,然后給她洗了個熱水澡,體溫很快降到37.5°。孩子不咳嗽,不流鼻涕,就沒給她喝任何感冒藥,因為沒有超過38°,也沒服用退燒藥。大約睡了兩個小時后,再次給孩子洗了熱水澡,體溫始終沒有超過38°,這樣采用物理降溫的方法果然湊效。
發燒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及時補充水分是關鍵,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是關鍵。今天一天,孩子都很精神,盡管仍然有點低燒,但我們相信過幾天就會好的。
“能不吃藥就盡量別吃藥,能吃藥就盡量別打針。”這是我一個當醫生的朋友告訴我的。當然,如果體溫超過38°,高燒不退,就應該考慮用退燒藥,加上物理降溫的方法,先把燒退下來再說。所以,有小孩子的家庭,得常備一些退燒藥,以防備著半夜小孩發高燒。
03
“感冒有必要打針嗎?”常常有朋友問我這個名符其實的奶爸。
我的建議是,如果沒有發燒,身體沒有明顯不適,而且精神尚可,就沒必要打點滴。國外對打點滴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因為接觸針頭,有一定的安全隱患,盡管經過消毒,但概率仍然存在。還有打點滴對靜脈血管肯定有一定的破壞,這是無法避免的。
我也不建議胡亂吃感冒藥,沒有哪種藥可以治療感冒,不信你可以看看藥品說明書。感冒藥物只能是緩解感冒的各種癥狀,讓人稍微好受點。當然,如果一直打噴嚏,流鼻涕,吃點感冒藥也可以。不過,還是回到那句話,能不吃藥就盡量莫吃,畢竟是藥三分毒。
家里現在有兩個娃兒了,做父母的就是最擔心孩子生病,所以一些常備藥必不可少。萬一孩子生病,不至于那么慌亂。我家的藥箱里,有退燒藥,分口服和肛塞;有消炎藥,用于發燒時消炎;再就是創口貼、碘伏之類的。這些藥物一年四季都備著,過期了再換上,做到病來不慌,心中有底。當然,更要注重孩子的體質,多吃些有營養的食物,多鍛煉提高免疫力,這樣孩子就少生病,家長少擔心了。
04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夫妻倆抱著孩子,等孩子退燒”。我一直不太理解這樣的語境,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幸福就是夫妻倆,抱著退燒的孩子”。
孩子的高燒退了,父母從焦急到心安,怎能不是一種幸福。
既為父母,不妨多積累一些醫學小知識,少讓孩子受一份罪,才會真正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