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課文主要是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個專題進行編排的。主要由《古詩詞三首》《鄉下人家》《天窗》和《三月桃花水》4篇課文組成。本單元以生動優美的語言,描繪了鄉村的美景,目的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激發美感,感受鄉村的美妙。2.本單元重點:(1)抓住關鍵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4篇課文中語句表達非常精妙,學會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比如,《古詩詞三首》中的提到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寫出了兒童的天真活潑,好奇好勝;《鄉下人家》中的“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寫出了鄉村生活的愜意、美好;《天窗》中通過透過天窗看到的、想到的事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童真的贊美,對那給了孩子光明快樂的天窗贊美。《三月桃花水》中“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表達作者對三月桃花水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這些詞句表達的感情,學會積累,學會體會。? (2)寫自己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本單元安排了習作《我的樂園》,要寫出你的樂園是什么樣子的,你愛在你的樂園干什么,你的樂園帶給你什么快樂。寫之前學會仿照表格列一下提綱。3.本單元教學建議:教學本單元課文,應該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激發美感,感受語言的魅力。對于精彩語段,要熟讀成誦,積累優美的語句。
教材分析: 統編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材,教科書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吸納語文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沉淀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致力于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書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按照專題編排內容,安排了八個學習主題,分別是“鄉村生活”、“科技成就”、“輕叩詩歌的大門”、“動物朋友”、“走遍千山萬水”、“學習把握文章的的主要內容”、“偉大的人物品質”、“童話故事”。一共選編了 27篇課文,其中精讀課文 20篇,略讀課文7篇。教科書圍繞1、“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體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發展梯度,教科書還著力加強單元內部的橫向聯系,使各板塊內容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發展。2、強化閱讀,構建“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和“快樂讀書吧”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能。精讀課文學習方法,略讀課文運用方法,“快樂讀書吧”使課外閱讀課程化,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實踐。3、重視方法指導,促進能力提升。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集中體現了學習方法的指導與運用。4、教科書著力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不論是練習活動的設計還是語文園地的內容安排,都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在生活情景中運用語文,突顯語文課程實踐性的特點。學情分析:
本文介紹了鄉村的景致和鄉下人家的生活,重點是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理解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2.練習說話,寫出自己眼里的鄉村生活。
鄉下人家》描寫雞鴨的那兩個段落,讓學生在熟悉不過的場景里從修辭來感受這些動物像人一樣有性情、從對比、替換來體會用詞準確對語言表達的影響,進而更好地理解閱讀和習作。
單元要點
單元特點
本單元以生動優美的語言,描繪了鄉村的美景,目的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激發美感,感受鄉村的美妙。
教學建議:
應該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激發美感,感受語言的魅力。對于精彩語段,要熟讀成誦,積累優美的語句。
本課教材解讀
開篇從門前寫起,抓住瓜架上瓜、藤、葉的顏色,繪出了“瓜藤攀架圖”;再以“有些人家”銜接,依著時令介紹門前的鮮花,寥寥幾筆,勾勒出“花開三季圖”;又以“還有些人家”過渡筆鋒轉向屋后的青竹和鮮筍,描繪了“雨后春筍圖”。細膩而有條理,讓人仿佛置身在綠意盎然的畫卷中。緊接著.作者的視線從春筍轉到竹林中的母雞和小雞身上,再移動至場院上的雄雞,最后轉到小河中的鴨子,繪出了“雞鴨覓食圖”。由靜到動,由房前屋后到小河石橋,畫面一下子變得豐富而又靈動,展現出鄉下人家生活的自在與生機。而最突出、最動人的風景,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者以夏天傍晚、秋天月夜為軸,選取了門前晚餐”和“秋蟲夜吟”兩個場景,讓畫面一下子立體、熱鬧起來,有了濃濃的鄉村生活氣息。這些獨立的畫面組合在一起.層次豐富而又清晰,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獨特、迷人的田園風景畫。
本文在語言表達上也很有特色。其一,作者愛用短句描繪所見所感,節奏明快,很適合朗讀。如,開篇第一句分成五個小短句,讀起來輕快、活潑、舒暢,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其二,作者善用對比、襯托,讓畫面豐富鮮活。如,用高樓門前石獅子或旗桿的威嚴、單調,襯托鄉下人家門前瓜架裝飾的可愛;用“樸素”和“華麗”兩個看似相反的詞
語形容門前的花;將母雞和雄雞對比著寫活動;用婦女搗衣襯托鴨子不怕人的自在,讓畫面多了份靈動。其三,作者善于賦予物以人的情態和動作,使句子形象生動。如,鮮筍探頭,母雞率領小雞,雄雞大踏步,紡織娘唱歌,使文章多了份童趣。其四.作者還使用了些生動有趣的詞句,如“時令、倘若、搗衣、向晚”等,還有門前晚餐是“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再如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這些新鮮的鄉村生活場景和獨特的表達,對于學生來說,既陌生又有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遐想。作者在描繪鄉村人家的畫面時,對鄉村生活中的樸素、生機、自在、和諧的欣賞和向往之情,貫穿了全文始終,最后凝聚在結尾,用“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抒發了作者對鄉下人家生活的向往之情。
課文有一幅寫意風格的插圖.給人留下了詩意的想象空間。朦朧的意境,既能幫助學生了解鄉下人家生活的場景與環境.又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引發美好的感受和體驗。
教學目標
1.認識“構、冠”等10個生字,會寫“構、飾”等15個字,會寫“屋檐、構成”等。
2.邊讀邊想象畫面,了解課文內容,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喜歡的一處景致。
3.能抓住關鍵詞句,初步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4.積累文中生動形象的句子。
③教學建議
要初步體會本文表達的思想感情,需給足學生時間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大意,再抓關鍵句了解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理清課文中寫了哪些畫面,在頭腦中形成一幅整體的鄉下人家圖。然后引導學生圍繞泡泡中提示的中心句,抓關鍵語句,深入探究最感興趣的景致和生動形象的句子,想象畫面,表達感受,體會鄉下人家生活的獨特、迷人。
識字寫字
1.識字。
本課要求認識的字有10個。其中前四個“構、冠、樸、素”集中在第1至2自然髟段中,“率、倘、附、搗”集中在第3至4自然段中,“繪、諧”集中在第5自然段中。
生字較多,初讀時可按照段落劃分,進行歸類集中識記,從而引導學生在識記生字的同時,整體感知課文結構。也可以鼓勵學生遷移運用前面學過的方法自主識字,先交流哪些生字是常見的,已經會讀的,哪些是不熟悉的,哪些是可以借助形聲字構字方法識記的,然后集中教學部分難字率"需注意聲母是"sh",識記時,可以用擴詞法,如"率領、統率、率先、直率”,幫助學生歸納出“率”表示帶領、帶頭,讀“shui“。
2.寫字
本課要求會寫的字有15個,難字較多。教學時,教師應注意筆畫繁多、筆順復雜的“蹲、率、諧”,還有偏旁易混淆的字,如“飾、序”,可以集中突破這些難點字,編一些字口訣,也可以鼓勵學生交流其他方法識記,以加深學生對難字的識記鞏固。
教學時要提醒學生,寫字要細心,短撤位置要留心,如,“諧”,“白”字短撤不能丟飾”,右邊短撤要蓋住橫。“序”是廣頭蓋住予,寫字要注意順序,尤其是“予”字的指導,教師可用醒目的顏色,提醒學生寫好第二筆的點畫。
本課部分字書寫要點
r”第五筆短橫在橫中線上側。“尊”第三筆橫從“”上側起筆,略寬蹲率四筆在豎中線上,框內短橫靠近橫中線;“寸”長橫在“”下起筆,點豎中線右側亠”居中,首筆點在豎中線上。“幺”在豎中線左右;末兩筆的橫段與點都在橫中線,“幺”兩邊的四點左右對應,向中問聚攏。“十”橫要長
二、理解運用
1.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初讀時,可以從課題討論開始,提問“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鼓勵學生帶著思考,用自由讀、分段讀、看圖讀或師生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走進課文,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抓自然段關鍵句,感知每個自然段的內容。
反饋時,借由疏通難點生字詞的過程,引導學生圍繞生詞,代入句子朗讀,感知畫面需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想象,如,開篇首句中“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這里看似淺顯,但需要教師適時補充棚架、屋檐等生活常識的介紹,從而想象、理解“門前瓜架”的樣子。在感知畫面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抓景物位置來提煉關鍵詞,給場配畫、取名,如,“屋前瓜架,門前鮮花,屋后綠竹,林中雞群,河中戲鴨”等;也可抓景物特征,如,“瓜藤攀架。鮮花綻放,綠竹成蔭.雞鴨覓食”等。可以給一兩個例子后,讓學生遷移表達方法給下文每個場景配畫取名,最后匯總整合,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鄉下人家風景圖。
2.詞句段理解。
1)抓感興趣的景致,表達感受。
課后練習二要求學生交流感興趣的景致。景致不僅指景象畫面.還有蘊含其中的情趣。交流景致,體會情趣,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談最感興趣的景致,一般會從自己覺得新鮮有趣的畫面入手。交流時,可以以語句為抓手深人體會。在精讀時,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留心課文中一些有新鮮感的句。如,第2自然段中,可以抓住“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這看似矛盾的表達,啟發學生想象,文中這些花不用精心打理,自由生長,難怪作者說“樸素”;而這些花依著時令開三季,姥靠孆紅,美不勝收,所以又很“華麗“。再如,“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可體會“探出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竹筍剛剛破土而出的動態畫面.好像在好子奇地打量著這美麗的春天,進而理解鄉村生活的生機盎然,再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欣喜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圈畫標記自己覺得新鮮有趣的語句,鼓勵學生說出自已的想法或」感覺.再在學生表達的基礎上,幫助提煉鄉下人家生活給自己的印象。有條件的,可以提供一些農家景物的插圖,豐富學生感知,來指導朗讀。然后鼓勵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圈畫其他段落畫面中的新鮮語句.同桌或小組間相互交流初步的感受
(2)抓住關鍵語句,展開想象,體會情趣
課文雖然提示了結尾一句話是關鍵句,但教學時,不宜直接將這一句中的“獨特、迷人”作為解讀鄉下人家生活的唯一感受,讓學生去作貼標簽式的“求證”。教師需注重給予學生一些方法,引導學生嘗試在語言文字中自主發現,想象,體會
教師可組織學生圍繞“讀了課文,你體會到了什么思想感情?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這個話題來交流。集體交流時,可以指導學生跟自己的生活進行對比.抓住鄉下生活中特有的“景”,想象鄉下生活獨有的情趣。適時指導學生再次精讀.把自己的感受說清楚。
第1自然段中,教師可以提問:作者為什么會認為瓜架比石獅子、旗桿“可愛多了”呢?引導學生抓住“可愛”一詞.聯系上文的“爬、結、掛”以及顏色等詞語,創設客人來訪的情境.跟石獅子的威嚴莊重對比,想象客人會怎么評價,從而理解瓜架是“別有風趣的裝飾”,體會作者發自內心的喜歡與贊美。然后劇讀體會。
還有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這一段景物豐富,意境開闊,如“紅霞”和“鳥兒”,一靜一動.就連看不見摸不著的“微風”,也成了鄉下人家的“好友”。而“好友”一詞別有意趣,抓住“好友”聯系生活經驗想象景物與鄉下人家的相伴與融洽.就能體會田園風景的自然與和諧。這一段話中寫門前吃飯的畫面也很有情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天高地闊”是形容空間大的,怎么用來形容吃晚飯呢?如果把天高地闊”去掉,或者換掉.又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呢?可以聯系下文,作者把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歸巢的鳥兒都說成是好友來進行理解,體會鄉下人家不僅用餐空間寬廣,聊的話題也可能天南地北,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用餐.“天高地”正表達出心是輕松愉悅的,人與自然是和諧的。這些句子理解后,可讓學生再找一找、畫一畫類似的生動語句.遷移方法品讀想象。為積累作準備。
想象畫面時,還可以利用課文插圖。課文插圖以農村房屋為主體背景.一條清溪貫穿村莊,使兩頁插圖融為整體。畫面中有飛鳥、雞鴨,還有綠蔭.整體看上去和諧悅目。教師可啟發學生適時運用課文中的語句說出畫面內容。如:文中的插圖優美寧靜,讓你理解了文中的哪些內容?可回答“綠的葉,青的竿.投下一片濃濃的綠蔭”“雞鴨覓食,自由自在”“向晚的微風,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等,然后指導學生適時將自己的體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在深入想象體會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配樂或配圖,通過個人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幫助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加深體悟.適時提煉小結,豐富學生對“獨特、迷人”的多元感受:鄉下人家的生活充滿生機、多姿多彩、無拘無束、自然和諧等,從而升華對中心句情感的理解。
3.積累表達。
課后練習三要求學生抄寫生動形象的語句,教學時,可以在學生交流感受、朗讀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準備摘抄哪些優美語句,教給學生一些方法,激發學生主動摘抄的興趣,但不需要給學生講擬人的修辭概念或知識。例如,教師可以提問:“文中把竹筍當成人來寫了,體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像這樣把物當作人寫的句子還有不少,你愿意跟大家分享哪一句?”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這些句子之外,還有什么樣的語句你也覺得很不錯?”剛開始的摘抄習慣需要在課堂中培養,教師應注意給學生留有摘抄的時間。指導學生把字寫好課后練習中還有“選做”,可以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在摘抄的基礎上,聯想自己眼中的村美景,寫一段自己的所見或所想,再明白地用一句話表達出自己的感情就可以了。
教學時,也可以結合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中城市與鄉村生活的不同.來啟發學生借助教材提供的詞語表現鄉村生活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