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詢問了身邊很多人,“如果給這個春節(jié)的食物評分,你會打多少分?”得到的結(jié)果大多是6、7分,只有少數(shù)給到了8分。“來來去去就是那些東西,吃膩了”。
其實可以理解,我們因為身在其中,漸漸對于這些食物習(xí)以為常。面對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春節(jié)食物,外國人是什么感受呢?
大概是這樣的。
這是BBC去年春節(jié)拍的一部紀(jì)錄片《中國春節(jié)》,幾個外國主持人深入到中國民間,探索城市鄉(xiāng)村中的原汁原昧的中國春節(jié),將我們習(xí)以為常的春節(jié)還原到熒幕,外國人表示“這是全球最大盛典。”
最讓我感動的還要數(shù)團圓的一張張餐桌。
包餃子的時候那兩個外國大叔,聽了女主人的對餃子的講解之后,一般包一邊不住感嘆。
和國外不同的是,中國人喜歡賦予食物更多的意義,紅棗饅頭要做出一些形狀并用紅棗點綴象征象征紅紅火火,餃子也不例外。
我記憶里一家人一起包餃子是春節(jié)的必備節(jié)目,最喜歡的部分是塞入一顆象征幸運的硬幣,祈禱來年交好運。尤其是到親戚家拜年時,男男女女一眾人圍在一塊兒包餃子,每人包幾個,就匯成了團團圓圓的一大盤。
我記得剛學(xué)包餃子的時候,是媽媽教我的,從此以后我知道了這個簡單的事情蘊含著這么多希冀。褶皺意味著把福氣包起來讓它跑不掉,捏成魚的樣子意味著年年有余,擺成圓形意味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長大以后發(fā)現(xiàn)南方很多地方并沒有吃餃子的習(xí)慣,作為替代的是他們吃湯圓、荸薺、吃豆粥。而唯一不變的,是藏在食物中的美好愿望。
舊的一年不管怎么樣都算過去了,南南北北的人們把對來年真誠的祈愿和食物化而為一。就是這種樸實而真誠的想法,讓食物充滿了感情。
老母親希望兒子來年生意順利,兒女希望父母身體健康,戀人希望愛情至死靡它,個體希望財神保佑,外出務(wù)工的人們希望多賺錢多陪孩子。
什么都可以騙人,內(nèi)心面對佛祖的許愿卻絕對不會,這讓食物里的情感最為單純也最為可愛。
第二集視頻中還提到了只有中國獨有的美食--火鍋,兩個外國大叔說,“家人聚在一起,在家里吃火鍋真好。”
家人團聚吃頓飯,這件事超越了國家和文化,是所有人生活中的一個夢想。我們平日里的一切努力,不就是為了安心坐下來和家人好好吃飯嗎?
這個視頻的第一集里,BBC專門找了一對珠三角打工的夫婦,讓這兩個外國大叔跟去對方家里,感受廣東鄉(xiāng)村的春節(jié)味道。這對夫婦選擇騎摩托車回家,而家人們則在村口等著這對一年才能回來一次的夫婦。
他們的年夜飯是圍在桌前的簡單的火鍋,湯底越煮越沸,團聚的喜悅也在加倍。談著一年中好的經(jīng)歷,說著彼此身上的變化,講講記憶深刻的趣事和成就,一家人在這一刻距離無比的接近。
在離別的時候,兩個大叔說,“這就是旅途的意義所在,圍坐在桌前的快樂,將艱苦的旅途有了價值。”
團圓飯我們真的是在吃飯嗎?也許只是將滾燙的情感注入到了食物中,一片肉、一勺湯,都值得珍惜,都萬分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