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難度談話》道格拉斯 斯通; 布魯斯 佩頓; 希拉 漢?? 書評
近來進行了很多次高難度談話,總覺得自己不得要領,雖最終事態朝我期望的方向發展,但是總會質疑自己有沒有誤讀他人,或者過于情緒化。重翻此書,就更顯必要了。
什么是高難度談話?
高難度談話指那些讓你進退維谷的談話。你選擇進,打開話匣子,把話說開了,又怕沒處理好給自己帶來麻煩;你選擇退,忍氣吞聲,又覺得心有不甘。總之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怎么走都有風險。
談話前你會盡可能地想推延這段談話;在談話時,你會感到度日如年;談話后,你又感到萬分懊惱,覺得自己當初那么講會更好。升職,加薪,孩子教育,情侶吵架,夫妻不和等需要我們進行高難度談話。
高難度談話難在哪?
高難度談話的特征就是兩層性,表面上大家和和氣氣或者火光電石地對談,但實際上地下卻暗潮涌動,互相猜測,臆斷。和平常我們詢問別人中飯吃了什么?去市政府辦事處怎么走?等簡單的信息交換型問題大相徑庭。
高難度談話的底層結構為:
1. 發生了什么
對事實的解讀
實際上我們爭辯的不是已發生的事實,而是對已發生事實的解讀不同。比如,孩子打碎了三顆雞蛋,孩子認為是一時失手,而且雞蛋也不值幾個錢,媽媽卻覺得這件事情反映了孩子一直以來的陋習--不節儉,粗心大意。
很多事情都會影響我們對事實/事件的解讀:了解信息的全面度,注意點的不同,當時的自我感受,過去經歷的影響,原則不同,涉及了自我利益。
意圖預設
我們傾向于設定對方是錯的,是懷著不良意圖的,自己是受害者,因為:
我們做判斷是基于自己所受的壞影響,并選擇性地忽略對方提供的一些補充信息,所以傾向于做出最壞的假設。
我們對自己格外寬容,而且忽略了對方與自己動機的復雜性,在假設對方不良意圖的前提下,我們更是觸發了防御系統,敵意進一步加深。
指責過失
一件壞事發生后,人們會傾向于尋找負責人,而且那個人絕對不會是自己。出于害怕犯錯受指責,以及自我辯解的僥幸心理,我們立刻向外界火力全開,“都是你的錯!”
2,情緒發酵
人們理想中的談話時理性而有序的,覺得糅雜了自己情緒,一方面體現了自己的不理性、不專業;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脆弱面暴露在他人面前,更怕被拒絕。因此人們選擇隱藏自己的情緒,繼續談話。殊不知,情緒也是高難度談話成功的重要一環,而且過度壓抑自己情緒,只會埋下日后爆發的隱患。
除了承認情緒的存在,還要意識到情緒是復雜的,不只一種。是同時好幾種的情緒作用下,才讓我們百感交集,搖擺不定。
表達情緒不意味著情緒化。情緒化指一味地談論與主旨無關的事情,尖銳地指責評論對方,只為發泄自己的情緒。適度地表達情緒卻是增進了解,把自己的情緒和對方的情緒的重要性一視同仁的有效溝通方式。
3. 自我認知
有時候困擾我們的不是獨立的這件事情,而是這件事情引發的自我認知危機。我做錯了這件事情,別人會怎么看我?我應當是完美的,但是我居然犯錯了?
自我認知危機主要來源于三個問題: 我稱職嗎(能力)?我是個好人嗎(品格)?我值得他人關愛嗎(愛)?
而且我們在自我認知方面很容易犯兩個錯,
極端化:我要不就是個稱職的人,不然就不是;我是一個值得愛的人,或者我就不是。
放大化:錯一子,全盤皆輸就是注定的。
上述的三個方面:發生了什么、情緒發酵、自我認知,哪一個環節出了差錯,都會讓談話難以推進,所以這種雙層性的談話才被定義為高難度談話。
如何進行高難度談話?
在介紹高難度談話的對策前,有兩個前提需要闡述。
1. 你可以選擇放棄高難度談話。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解決,或者你覺得當下的自己沒有能力處理,或者冷處理對你來說是更好的選擇。那么我們可以選擇放棄高難度談話。
2. 你無法控制對方的反應。一個巴掌拍不響,無論你準備多充分,你永遠無法左右對方的反應和決定,所以即使我們努力了,也不能保證高難度談話一定以成功為結。
在這兩個前提下,你仍然決定繼續高難度談話,那么我們就開始吧。
開頭:以仲裁人視角提出話題,邀請對方參與高難度談話
萬事開頭難,尤其是高難度的談話的開場白更是要小心謹慎。如果仍然帶著很強的感情色彩,很有可能對方也會起防御心態,拒絕交談或者敵意對待。所以在開場白的時候要想象自己是一個仲裁人,讓開場白包含兩方的故事:我們都知道雞蛋破了三顆,但是對于這件事我們似乎有不同的解讀,我們可以互相交換一下意見,看看能不能解決一下分歧和緊張的關系嗎?
中間:闡述自己的故事
將上述提到的隱藏的三層結構敘述出來:
發生了什么:
????? 探索故事的來源:我現在的反應可能和我的過去經歷有關....
????? 告知對方你承受的影響: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要這樣做,但是我真的不太舒服
????? 承擔自己要承擔的責任:我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情,讓事態惡化
描述你的感受:”我為此事感到焦慮,也覺得開陳布公的交談意義重大。”只敘述自己的感受,不要增加對他人的評價,不要說:‘”媽媽,你快要把我逼瘋了”,取而代之“每次你和我提到這件事情,我總感覺到百感交集。我感到氣憤,因為...我也明白........請給我時間好嗎?”
回顧自我認知:我想,我之所以會在這件事情上如此頑固,完全是因為我不想把自己當成那種人!
發展:應對對方的反應
如果對方不配合,不開放,仍然是防御狀態對待你:
第一步:沉住氣,持之以恒。因為對方可能覺得你在下套,或者認為你只是在重復而已。
第二步:構造,構造,再構造。從對方的回話中找出你能分析出來的事情,并尋求對方的認同。“我從你的回復感到你似乎對于現狀也很不滿意,我推測是因為......你覺得我的推測對么?‘’ 通過不斷構造與引導,讓對方感到你想要心平氣和地討論問題,而不是攪亂泥水。
第三步:聆聽,采取“和”的姿態。有時候對方不斷地重復一個信息,是因為他覺得你沒有聽進去,所以要不斷重申。如果你能夠復述他的話語,對方就很用可能停止在某個問題上繼續糾纏:“我意識到你對這個問題有著.....的看法,但是從我的角度..........”這樣既向對方發出信號--你正在傾聽,也提議對方能不能從你的角度看待事物。
第四步:重擬話題。無論你如何重新構造,如何嘗試引導都不能讓對方采取合作態度時,你不妨把重心從原有的問題移開,把話題轉到交談中產生的問題:“我感到你似乎不想解決這個問題,和我談話的時候我感到你的不耐煩,請問我理解的對么?”
進一步發展:交流。
等對方敞開心扉之后,你可以嘗試通過提問和反饋推進話題的討論:“我可以這么理解你剛才說的話么?............對于這個問題,我是這么想的.......你有什么意見么?”
不要使用有明顯傾向色彩的提問:你打算就讓冰箱門這么開著?你能不能把注意力放在我身上,哪怕一次就好?你似乎覺得我也有錯,但你得承認你犯的錯比我要多吧!
不要使用過于絕對的詞匯:為什么你總是板著一張臉對我?你往往忽略我的感受!
多提開放性的問題,而不是用是/否能簡單回答的問題。
結束:尋找雙方都能認同的方案
如果雙方想結束爭論,那就必須達到一個平衡。
1. 信息上的平衡,互相了解自己原來不知道的信息,理解對方的難處,讓判斷更全面。
2. 標準上的平衡,如何衡量公平,如何衡量頻繁,如何衡量質量。
3. 利益上的平衡,談判是妥協的藝術,在談話中要互相照顧,各退一步才能達成共識。
創造新的選擇,很多問題不是二選一的難題,不是說甲方必須說服乙方才算解決,嘗試尋找共贏的方法,或者兩方都能接受的處理方式。
為未來的開放性溝通做準備,從本次的溝通中吸取教訓,知道對方的性格特征,體現自己的性格習慣,為未來的談話打下基礎。
結:
高難度談話最難在于執行。在談話中如何不被自己的感覺和情緒所支配,一直想著完成目標而不是逞一時之勇,保持清醒的大腦,一步步溝通解決問題。
人無完成人,即使我們有了這本書的理論作指導,也不能保證未來就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各類高難度談話。
但是,我們在一步步進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