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有什么樣的意義?
過年的意義就在于,你可以把“史詩級尬聊”變得“合情合理”,本來就不熟,或者根本不認識,一句“新年好”,瞬間拉近了你們的距離。
快過年了,你最近過得怎么樣?
睡懶覺被爸媽嫌棄,
走親訪友被催婚,
只有看手機里的沙雕視頻才會露出開心的笑容
……
乍一看,這年過得有些鬧心。
可小時候明明最期待過年,那時的年有
吃不完的糖果
高高掛起的燈籠
香噴噴的年夜飯
漫天飛舞的大雪
舍不得穿的新衣服
小心翼翼接過的壓歲錢
從頭看到尾的《春節聯歡晚會》
……
長大了,過年就變成了
搶票
集五福
發福袋
點紅包
小視頻
群發微信祝福……
我們不再有小時候的期待和歡心,年過的越來越“索然無味”。
有人說:長大后連生活都不抱有期待了,更何況過年呢。
所以,究竟是年變了還是我們變了?過年究竟意味什么呢?
其實年味濃不濃,主要在于儀式感。
于丹說:“與古人相比,今天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似乎少了一些情趣,審過節奏越來越匆忙,生命中越來越缺乏儀式感,而沒有儀式感,人生就不莊嚴,心就不安寧。”
那什么是儀式感呢?
對于過年而言,就是穿新衣,備年貨,放鞭炮,貼春聯,包餃子,除舊布新,理發燙頭,好吃好喝,守歲看春晚,早起說吉祥話……
孩子喜歡每一個節日,喜歡每一個熱鬧的場合,但長大后,我們可能會因為怕麻煩,將一切簡化,從多變少,從有變無。
其實我們需要保持一種浪漫感,不要因為費事費力,就排斥生活中的形式主義,有些過場走一走,會有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儀式感就像調味料,讓原本簡單平淡的生活變得莊重而多彩。
有了儀式感,我們才能真切地了解過年。
對于漂泊在外的人,最大的儀式感莫過于春運,真正的年味就是回家。
盡管路途遙遠、舟車勞頓、假期很短、一票難求、囊中羞澀……回家過年都不容怠慢。
因為家是我們的根之所在。
父母漸漸老去,團圓的時刻愈發難得,我們無法辜負這份來自家鄉的期待和盼望。
有網友說:老家的溫度再低,也沒有北京夜晚的馬路冷。
漂泊一年,家是我們消除孤獨感的港灣。
過年是值得開心的日子,
不信你放下手機,
創造一些儀式感,感受一下年味。
本期撰稿人 |?圖文排版:銀河少女秦小天
審稿 | 甄妮豆豆、Summer、波西米亞大長腿
你可能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