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期中考試,小東的物理和數(shù)學都考了全年級第一,總成績排名第三。結(jié)果一出來,所有的老師都驚呆了!這還是原來的那個小東嗎?
學生告訴我,在小學的時候,沒有人搭理他,他整天窩在一個小角落,也不聽課,沒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他行為古怪,走起路來左右搖晃,總是皺著眉頭,嘴里也總是嘀嘀咕咕的,有事兒沒事兒的喜歡嘆氣。而且有時還滿地打滾,老師都攔不住。
那他是怎么變成這樣的呢?
學生告訴我,小學的時候,他寫的字特別潦草,堪比火星文!除了他自己,別人誰都看不懂。于是老師把家長叫來,讓家長配合,糾正他的字體。可是,他怎么寫都寫不好,他父親急了,對他不是罵就是打。
可是,他的字依舊難看,于是父親就會不斷的被老師叫去,而他回到家就會不停的挨揍,小東很委屈,覺得自己已經(jīng)盡力了,為什么就是寫不好?
他的生活中滿是責備,不是來自學校,就是來自家庭。他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沒有心思學習,可還是要被迫學習,于是慢慢的在行為上,出現(xiàn)了各種毛病,上課以后不停的擤鼻涕,下課以后兩眼發(fā)直,干什么事情都無精打采,把自己的桌子周圍堆滿了擤鼻涕的衛(wèi)生紙和其他的垃圾,這個小垃圾堆里還有他的課本和其他日常用品。
老師管不了,家長管不了,所有人都拿他沒轍,最后只好任其發(fā)展。
這件事兒讓我一直在思考,老師出于好意和負責,要求一個孩子把字寫工整寫好肯定沒錯,但是如果過于強調(diào)這件事兒,是不是就有點矯枉過正了呢?
此外,有些孩子沒有辦法兼顧所有學科,而是只在某些方面或者某些學科有特長,那這個時候,是補短板重要還是發(fā)揮長處重要?
對于工作中的人來說,我堅定地支持后者。可是對于學生來說,我卻困惑了。
我們的教育理念提倡全面發(fā)展,希望將大家都培養(yǎng)成全才。所以對于中高考來說,我們想贏就要遵循木桶理論,我們要不斷的補短板。
可是,這種要求本來就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
大學不是終點,而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大學之后,真正的社會生活才會開始,這個時候,我們的規(guī)則變更,那些有特長的人開始脫穎而出,發(fā)揮他們的價值。可是那個時候,他們的特長和優(yōu)勢還在嗎?
記得當年韓寒剛出名的時候,引起那么多人的攻擊和挖苦。可是現(xiàn)在,韓寒用事實給了他們漂亮的反擊。而我們,則成了“名牌大學的普通人”或者“普通大學的普通人”。
有人可能會反問:“做普通人不好嗎?” 我想說,我們可以做普通人,可是,我們不可以做平庸的普通人,畢竟一輩子這么短,給生命加點意義,讓自己生活的更精彩多好!
人的精力有限,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打磨一技之長上,遠比每天痛苦而煎熬地補短板要強得多。
對于那些有自己專注喜好的人來說,如果已經(jīng)拼進了大學,如果有魄力,如果有條件,那么他們也許可以像比爾蓋茨和喬布斯那樣,退學去專注于發(fā)展自己的興趣,使其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將工作與興趣相結(jié)合。可是對于一個小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這種能力和魄力的時候,他們該怎么辦?
對于小東來說,雖然他現(xiàn)在偏科還沒有到極其嚴重的地步,但很明顯,他學文科比較吃力,而他的理科思維很強。他上美術(shù)課,從來都不肯畫畫,但是自己卻會在業(yè)余時間畫火箭模型,猛然看上去以為他是臨摹的,但是當我親眼看到他拿著尺子,一筆一劃、超級認真的畫出一個火箭模型圖來的時候,我被驚到了!
我看到一篇文章中寫道:作者的一個朋友,現(xiàn)在在美國當物理學家,但是他語文永遠不及格。他參加了祖國的高考,數(shù)學物理全是滿分,可是總分仍然不夠一本線。后來他去了美國留學,成了“科學家”。
他說:“我經(jīng)常想,如果他那時候開開竅、補補拙,把研究物理的時間都拿來研究魯迅,估計現(xiàn)在就是一個名牌大學畢業(yè)的普通人吧。”
很少人能像文學巨匠錢鐘書那樣,數(shù)學考15分依舊進入清華。
可以幸運的出國讀書的人,也畢竟是少數(shù),小東目前來看,沒有這種條件。
他覺得物理很簡單,不用學就可以考年級第一,他對研究火箭也很感興趣,他給大家講解的時候,大家都聽不懂。可是,他媽媽告訴我,他要每天盯著孩子學習他的薄弱科目,爭取早日糾正孩子的偏科,讓他趕緊把落下的科目補上來。
我聽了,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