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隔離期已進入下半程,我家大廚繼續苦中作樂,在食評中過一把人間煙火的品鑒之癮。
11月27日 Day 8
今日早餐的流汁是稀可鑒人的米湯水,很奇怪,第一天尚可以粥與牛奶兼得,怎么第二天開始就只能二選一了呢?
早飯還出了一個插曲,吃完以后聽到門外隔壁有人敲兒子的門,隱隱約約聽到一個從口罩里發出的聲音在和兒子說不要亂發還是不要亂說什么,他媽媽緊張得趕緊打電話問兒子啥情況,原來是耿直的兒子覺得今天早餐送晚了,打電話到前臺,不知道是不是送餐的吃了瓜烙,過來警告兒子。嚇得趕緊和兒子說,咱有的是時間,還得關7天呢,別得罪了送飯的,給你整點啥花樣出來。
午飯又有鹽水蝦,四個,新鮮。油炸雞丁,可吃。炒青瓜,亦可下飯。說說油燜茄子吧,看著酥爛的口感,我懷疑是大鍋蒸了,然后淋上的湯汁,但又不像無錫老家常吃的蒸茄子,瘦長形的茄子切成條狀,加豆油、醬汁、糖和少量的蒜泥大火蒸熟,出鍋以后濃郁的蒜醬撲鼻還透著茄子的清香。今晚這個,應該是大鍋菜的緣故,太油膩。說到茄子,其實是蠻不容易燒的一個菜,油少了寡淡,油多了肥膩,煮過了太爛,火候不到會澀嘴。老爺子在的時候,紅燜茄子是他的一絕,他煮的茄子,茄塊被醬汁煮透,但是又個個飽滿,入嘴,能吃出肉味,是兒子最愛的一個菜,我常常把握不了火候,經常把茄子煮的稀爛,或者微焦。缺的,可能就是那么一點耐心吧。
晚餐差評!
紅燒雞腿,本就是一個敷衍的菜品,適合給路邊做經濟飯盒!一堆小蛋餃,入口水汪汪,蛋也汪汪、肉餡也汪汪。一看就是流水線出來的速凍產品。吃過最好的蛋餃,是無錫舅媽的作品,每年過年,她都會用一個大的湯勺,在小火上,抹一點豬油,撒上調好的蛋液,一個蛋餃一張蛋皮,緊致有彈性,然后包裹調好的肉餡做成餃子狀,在勺中用文火煎至八成熟,要吃的時候或者清蒸,或者燒湯,是一個新年的主菜之一。雪菜毛豆,也是煮過頭了,看在土皮村吃不到,解個饞,將就吧。
這一頓晚餐,應了醫生同學的結論,10塊的飯盒,賣40塊,還有30快,是妥妥的抗疫經濟。
好在他昨天幫著下單的食品到了,我收到的是牛肉罐頭,大部分好吃好看的去了隔壁孩子他娘那里,不能傳遞,我只能看著照片里的鴨血粉絲湯咽一口無恥的口水了。
11月28日 Day 9
早餐,豆奶,放在水龍頭下熱著喝的。其他的,還用評嗎?
中午的葷菜,開始重復前兩天的一個鴨塊,其實我也不確定是燒雞塊還是燒鴨塊,燒雞?又好像有點鴨子的膻味;燒鴨,好像有點奢侈,他們會嗎?不管了,反正都是動物蛋白,就不計較了吧。
今天稍微像點樣的是水煮黑魚片,量夠足,魚肉夠嫩,也不是很油,像個水煮的樣子。說起水煮魚片,一直懷念福山路曾經有一個明星任泉開的短暫的水煮魚店,那是迄今吃到的真正的水煮魚片,其他的水煮魚,其實都是油煮魚,一口魚片二兩油,味道是不錯,脂肪堆積也不少,只是不知道后來那個店怎么就再沒見過。
晚餐,打開看到又是油炸雞爪,胃口就倒了一半。不是雞爪不能上桌,是要分場合,就和符離集燒雞和德州扒雞為什么出名,是因為兩個地方都靠近重要鐵路線的火車站有關。油炸的,易于保存,雞肉蛋白在油炸以后的特殊香氣,又能特別能滿足長途旅行中的饑餓感。不在旅途,要上桌的話,那必須配酒,二兩小酒一咪,在細細啃盡雞爪的每一寸褶皺,再慢慢咂摸,嗯,那才是雞爪該有的待遇。我本不喝酒,如此環境也不許有酒,雞爪就顯得多余了。
今天中餐和午餐的蔬菜豇豆和土豆絲都由炒變煮了,而且普遍偏咸,是隔離接近尾聲,我的口味要求高了?完全沒了前兩天清炒時蔬的精氣神。本來,這樣的隔離餐,就和飛機餐一樣,應該稍稍咸些,以刺激被拘謹的味蕾,但是過咸,就容易倒了原來就不活躍的味覺器官。
大廚真正的水平,是放鹽的水平,好像是陸文夫在《美食家》里說的吧。深以為然。
沒有胃口,開一罐醫生兄弟寄來的牛肉罐頭吧,補充些蛋白質。牛肉罐頭倒是還可以,不是為了放久而刻意加上的紅燒口味,不太像一般罐頭的高溫高壓后的酥爛口感,稍有嚼勁,又不柴,咸淡也始終,牛肉味也濃郁,(牛肉味不能說,據說牛肉味的調料市場上比比皆是)。
醫生說這個罐頭便宜得喪心病狂,他沒說多少,但是,也不至于太太太便宜吧,畢竟,固體物質,也就100克,我數了一下,5小塊。
11月29日 Day 10
早餐。不算堅硬的稀粥,平安無事。
中午的葷菜,只有一個貌似獅子頭的紅燒肉圓,好像前兩天沒有上過,不敢奢望他們能出一個地道的揚州獅子頭了,說紅燒肉圓都已經抬舉他們了,一口下去,就是一個紅燒的球型的午餐肉口感,滿嘴面粉夾雜劣質醬油的咸味。正宗揚州十大名菜的獅子頭的美味我就不評論了,請自行度娘,我是只吃過一次非常地道的獅子頭,那是一年去南京的路上,就在一個揚州城外的一個路邊小店,清蒸的。正所謂高手在民間,后來去過揚州多次,中高低檔的酒店也都經歷過,就是沒有再覓到那天的美味。或許是當時餓了?
說到紅燒肉圓,是我家嘴刁兒子的心頭愛,所以家里常備。但是像這樣哪怕放一點面粉的肉圓,他是絕對吃不下的。他最喜歡吃的是當年老爺子做的如東味的油炸山藥肉圓,肉餡伴的是拍成流體狀的山藥和雞蛋,加料酒醬油糖等佐料以后下油鍋炸,剛出爐的肉圓外脆里嫩,兒子能當飯吃,冷了則或紅燒,或燒湯。前兩年,只要我回家,老爺子總會炸上一鍋讓帶到新加坡慢慢吃。去年這個時候,他已在彌留之際,聽說孫子從新加坡趕回去看他,雖然說話已經不太清晰,仍然用力地交代要給他多準備一些炸肉圓。
兒子這次回來前,反復嘮叨的一句話,也是:再也吃不到爺爺做的肉圓了。
晚餐就一個醬油煮粉絲好像是新菜,昨天剛吃的似雞似鴨的今天又迫不及待地上了桌了,前幾天有過的油面筋包肉,也就是中午的圓形午餐肉外面套了一個面筋泡。
絕對不是我們要求高,定是廚子也出現了職業疲勞了。
好在,倒計時的數字越來越小了。
11月30日 Day 11
今天的早餐非常好?
你看的下面圖片上的?想多啦,那是隔壁那位把最近半年她做的早餐照片發過來,讓我們對比一成不變的隔離早餐,以體現她的好的!
嗯, 那樣的早餐,我和兒子才會吃好抹完嘴,深深一鞠躬,“今天的早餐非常好,非常滿意”,然后開啟元氣滿滿的一天。
午餐完全是重復了前幾天的菜了,孜然蜜汁雞翅根,兩片水煮魚,點評過的黑木耳炒蛋,一個蔬菜。
晚餐,打開餐盒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龍須面炸蝦,因為還有點熱氣,比前天的感覺稍有改善,雪菜百葉和豆芽則是馬馬虎虎的家常味。
另外又是一大塊帶腿的雞塊,比昨天的進步,今天沒嘗就能確認是雞塊了。第一口嚼的露出的雞脯肉,和視覺沒有差異,有點干柴,第二口吃到腿肉,突然發現這個雞還不簡單。
仔細咂摸,確認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咸草雞!
咸草雞是上海人餐桌上的“常客”。上海人吃雞喜歡吃三黃雞,一般是嘴黃、毛黃、爪黃,更講究一點的小紹興要求嘴黃、爪黃、皮黃。從今天這個雞的選材來看,應該是本地浦東三黃雞,雖然因為是八分之一只雞,沒有雞嘴和雞爪,但是皮色金黃,應是正宗三黃雞。
真正做的好的咸草雞,應該是外皮韌滑而不膩,肉質緊實而不柴,層層入味,口口生香。雖然今天這個隔離餐條件所限,缺了一點軟嫩的感覺,總體上來說,越嚼越有滋味,吃完了,仍有吮指余香。
想起剛到上海的時候,租住在居家橋路,路口有一家小紹興雞粥店,常和室友點一份白斬的三黃雞就一碗雞粥,想著,這就是上海。
不錯,臨近尾聲,還能有機會介紹一道地道的本幫菜。
12月1日 Day 12
今天突然發現有一樣東西每天不同,面包!專供便利店的這個面包倒是堅持了每天的不重復。丹麥吉士、肉松面包、火腿三明治……可惜并不是我的菜。
中餐更加乏善可陳。一個勉強可以說說的紅燒大肉,我的一份,五花是五花肉,紅色的瘦肉部分大約只占了總體積的十八分之一,那叫一個白花花一片啊,而且沒有過油,肥肉尚有生感,倘若膽囊不好的,怕是立馬就會給以顏色的。
紅燒大肉,我們老家也叫走油肉或者虎皮肉。取上好的五花肉,切成巴掌大小,在素油中炸透,逼出肥肉中的豬油油脂,然后加些茴香大料醬油料酒蔥姜冰糖慢火熬制,已經走過油的大肉肥而不膩,肥瘦相間,香甜松軟,入口即化。以前的單位過年前,食堂會加工半成品的虎皮肉做福利。員工將走過油,初加工的大肉帶回家,或加雪菜、芋艿蒸,或與打過霜的青菜同煮,美味可以持續到正月十五。如今的單位,福利大都貨幣化了,錢似乎多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單位之間的煙火氣和人情味卻少了。
上海番禺路延安西路口,有一家沁煨面館,他們的紅燒大肉燒的是極地道的,配一碗他們更正宗的上海蔥油拌面,是曾經的最愛之一。
晚餐,好像本幫大廚歸位了,今天的四季烤麩,做出了我那個特好這個一口的兄弟(每次必點,一人一盆)中意的口味:咸甜味 ,色醬紅,香濃醇,咸中帶甜,只是好像配料中好像少了黃花菜,其他的花生、木耳和貌似凍豆腐的外表下卻藏著嫩滑口感烤麩都頗為地道。
雪菜小黃魚,胡椒筍干牛肉粒,也算拿得出手。
今天測了核酸啦,就是離解放不遠了。
忽然有點不舍這樣的生活了,我是不是該叫醫生?哈哈。
12月2日 Day 13
今日三餐,基本都是重復以前的故事了,可以確認是那個本幫菜的師傅做的,爽口的面筋片清炒彩椒出去后可以一試。
接近尾聲,吃的菜已經沒有花樣,聊無可聊了。
正好今天看到一個退休老領導發在微信圈的一篇關于印尼幫傭做菜的美文, 最近在他們新加坡家多年的印尼幫傭要回國了,各種不舍之外,談到非我族類的印尼幫傭如何在能干的師母指導下,從影像圖文學習,做得一手堪比餐廳水準的中國菜,甚至建議她可以回到印尼,用在他們家學到的手藝,開一個中式餐廳以謀生。
因為價格便宜,本地的新加坡人大都會請一個外傭,但是大多數外傭多年以后也只會做青菜和魚,不像這個老領導家的幫傭,臨了會做饅頭、包子、春餅甚至油條……究其原因,老領導總結說,幫傭自己是否好學是一方面,有的幫傭雖然會做,但只愿意做自己會的,不愿學習,另外一方面,主家會不會做,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你不會做,不會教,如何能指望調教出你滿意的幫傭呢?
對啊,想吃好的,要善于發現好的,發現了好吃的,也總不能頓頓都在外面吃,也要學會偷師學藝,回家轉換成自己更喜歡的,才能保證自己和家人有口福。懶人,注定是沒法有好的口福。
哈哈,今天純屬沒話找話了。好事,好事。
12月3日 Day 14
今日三餐,有始有終,圖照發,就不再做矯情四射的三餐評論了。
說點真正的隔離干貨吧,給還在國外想回來的朋友做個參考。
上海,因其所謂7+7隔離政策顯得是最為人性化的,其實有很多的限制條件,最重要的是準備居家隔離的小區是否具備隔離條件,所謂條件,都在當地居委會。和我們一班飛機回的兩個人,報了三套自己不同地點的住房,都不在可接受范圍。所以,要想居家,回來前一定與居委會確認清楚。
不但是7+7,條件滿足的還可以申請1+13,主要條件:1)帶未成年孩子(據稱十歲以上都需要單獨隔離),2)有基礎疾病,一直在吃藥的,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對,還看到一個打鼾的(睡眠短暫呼吸暫停癥),只要能弄到醫師證明,又有居委會同意的居家場所,下飛機直接申請。
攜家屬同行的,分別隔離。這也是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誰有衛建委的朋友,請做個科學解答。
隔離酒店,別問工作人員,他肯定知道你要去的是哪個酒店,但是絕對不會告訴你,除非你有衛建委、防疫站的關系,事先打好招呼。酒店確有區別,浦東最好的是東方路上的東錦江希爾頓。不過,要過大寒了,好的酒店都是不許打開中央空調,晚上要耐得蓋兩條棉被的凍。
隔離餐,不要讓我的食評迷惑,殺殺時光爾。每天100塊的盒飯,至少40塊屬于抗疫經濟。尤其綠葉蔬菜奇缺,十四天下來,我已后門吃緊。[捂臉][捂臉]如何補充必要維生素,自行咨詢私人醫生吧。
隔離時間,上海嚴格按照飛機落地時間算,其他地方好像只要到那天,無論是早上落地的,還是晚上落地的,當天早上即可離店。離店前兩天,核酸檢測,上海戶口和長住證居民免費。
愿天下無病,來去自由。 明天早晨,去吃過心心念念的豆漿油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