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爬山的時候,老公捉到一只螞蚱,就在要放到高興的手舞足蹈的兒子手上的時候,螞蚱縱身一躍,逃之夭夭了。
“啊!”伴隨著螞蚱遠去的是兒子咧開大嘴的哭聲。我們圍著他安慰一番,并提出繼續幫他捉螞蚱,他才用小臟手在臉上抹出一道子,讓淚腺收了工。
可是過了好大一會兒,任我們不放過一個角落的搜尋,還是找不到半只螞蚱的蹤跡,眼看太陽越來越大,已是午飯時間。老公提議先回去,下午涼快的時候,繼續逮螞蚱。
兒子死活不同意,我爸有些著急,他帶著女兒向回去的方向走了十幾米,沖著躺在一塊被太陽曬的火熱的大石頭上撒潑的兒子喊:“正正,你看這里有條魚是四個尾巴。”
兒子從小就對動植物有特別濃厚的興趣,更何況他姥爺說他看見了“四條尾巴的怪魚”,所以兒子“噌”地站了起來。看見站在父親旁邊的女兒帶著平靜的笑容,我心里一下子明白了。
“你姥爺在騙你。”我對正在向前沖的兒子喊。但他健步如飛的跑到了父親跟前,在小溪里看到幾條普通的小魚之后,失望的孩子唉聲嘆氣地蹲在了路邊。
“正正,快看這兒有一只巨龜。”爸爸又往前走了十幾米,再次沖著兒子喊,我明白了,他這是想靠著一次次有吸引力的謊言把兒子騙回家。
這次沖上去的是我,我勸爸爸不要用這種方式騙孩子,雖然兒子現在情緒激動,但是勸他回家要有正確的打開方式。
你騙他一次,雖然可以引著他向前跑上一段,但是失望之后,他會情緒更低落,也就更難搞定。倒不如以合理的解釋,讓他接受螞蚱跑掉,暫時無法再逮,下次我們早出來,或者答應他下次爬更高的山去捉螞蚱。
而且回去的路有一段,如果僅靠一次次的哄騙,明顯達不到走回家的目的,此時我們大人就像一直在喊“狼來了”的小孩,謊言總會被識破,達不到目的事小,失信與孩子就是大事了。
2
甜甜最喜歡幼兒園的李老師,這幾天她哭鬧著不想上幼兒園了,因為李老師被調走了。
看著每天早上蜷在沙發里不肯出門的甜甜,媽媽靈機一動,說:“你去吧,李老師又調回來了。”開始不相信的甜甜經過再三追問之后相信了媽媽。立馬穿衣吃飯,跳上車子。
歡天喜地去上學的甜甜,找遍了幼兒園的每個角落,也沒有看見她喜歡的李老師,才明白自己上了媽媽的當。
當下午媽媽來接甜甜的時候,王老師說:“孩子一整天眼睛呆呆地坐著,不說話,也幾乎沒有吃東西。當別的小朋友拉她去做游戲的時候,她死活不去,還大哭大鬧。”
媽媽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把孩子接回家后,孩子竟然撕掉了最寶貝的連環畫。媽媽變得手足無措,趕緊打電話求助幼兒園的園長。
園長說甜甜媽媽一開始就錯了,李老師的調走是無法改變的、孩子必須接受的現實,騙孩子一時相當于飲鴆止渴,倒不如安慰孩子去理解這件事,然后打電話給幼兒園,讓現任的王老師多關注甜甜,培養她和新老師的感情。
騙孩子只能帶給孩子們失望,甚至憤怒,在我們左右不了的現實面前,鼓勵孩子去積極面對,家長做好堅強的后盾,幫助他們一起渡過難關就好了。
讓他們自己發現原來世界并不是以他們的意志為中心的,這個世界是存在秩序、存在規則、存在我們控制不了的改變,所以丟棄有百害而無一益的欺騙,不斷鍛煉他們接受現實,變得強大才是上上策。
3
然而,生活中有許多父母為了擺脫孩子的哭鬧和糾纏,往往都是采取哄騙的方法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在孩子的心靈中打下對父母不信任的烙印,孩子長大后也會學著騙人,這時再去糾正他們就難了。
如《韓非子》中有個“曾子殺豬”的故事,說的是:“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孩子跟在后面不停地啼哭。孩子的母親不勝其煩,向其承諾:“你回去吧,我回家之后殺豬給你吃。”
她剛從集市回到家里,曾子就想捉豬來宰殺。妻子趕忙攔阻他,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何必當真。”
曾子說:“孩子不是開玩笑的對象,孩子還不懂事,主要是向父母學習,聽父母的教誨。現在你欺騙他,就是教孩子學欺騙。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的正確方法。于是曾子把豬殺了。”
有人可能會說,跟孩子的一句玩笑話,何必小題大做,搭進去一頭豬。哎!君不知,這騙小孩的玩笑話可比一頭豬的分量重的多。
更有很多家長會抱著跟曾子的妻子一樣的心態,認為跟小孩子講話,沒必要當真。其實他們意識不到:跟孩子講話,才更要當真。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最值得信賴的人,父母的話也是最值得信任的話。
如果經常欺騙孩子,孩子就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懷疑,從而封閉自己,對旁人保持警惕,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大氣、陽光的人格養成。
4
有些家長常常感覺“小孩好哄”,一個“哄”字,卻折射出了很多家長對教育認知的誤區。“哄”就是“騙”,對孩子的欺騙是對孩子的極大不尊重,是教育的重大失誤。
當然這個“騙”區別于為了孩子有更好的發展、善意的謊言。
哪怕是無意中的一次欺騙的傷害,都會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惡意的種子,他們感覺自己最親近的人都騙他們,換回他們對這個世界和周圍人們的不信任感。
作為成人,我們應該謹言慎行,處處給孩子做一個表率,給孩子充足的尊重,不要覺得孩子年幼就可以哄,可以糊弄。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誠實守信,品德高尚,但是家長騙孩子的這種做法就是跑偏了,孩子們相信家長的話,漸漸地,會認為家長的這種做法是正確的,當他想報復別人時候他就會很自然的模仿了。
教育家朱熹曾說過: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意思是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但這又是自我欺騙最嚴重的一種。可見大人騙孩子,就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母道德的一面鏡子。誠實守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誠信的人會贏得友誼,信任,欽佩和尊重。那么,我們家長首先以身作則,才能把我們的孩子引向誠信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