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是更好的敵人”,乍一聽到這句話就感覺有些疑惑,最好應該是更好的下一個境界?看了吳軍老師的文章,讓我對看待問題有了不同維度的思考。有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在一些文章中會不斷的看到追求卓越的這個概念。這是我們在工作上或者事業上,都想要追求的一個境界。但是是否不斷的追求卓越就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好的成績呢?
互聯網時代到來了,在信息通訊上帶來大的變革之外,也給我們的觀念上帶來極大的轉變。
在過去制作軟件必須完全測試完畢之后,沒有bug了才會推上市,而我們認知中的產品基本上也是這樣的一個概念。所以有時候要上市的一個產品可能有個小問題,導致上市時間一延再延,中間所花費的巨大成本是巨大的。但是如果回到第一性原理來看,產品本身研發時想要達到的功能或者解決的痛點已經能夠實現,只是不盡完美,那么是否可以直接先推上市場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在吳軍老師的文章中舉了特斯拉的例子,第一代的特斯拉,如果我們現在回頭去看,實際上問題是非常多的,而且打造出來的汽車是非常的粗糙。但是如果伊隆·馬斯克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想把第一代特斯拉打造的非常完美,再推上市的話,那么也許他永遠都不會有機會把這個車子給生產出來。因為如果不推向市場的話,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里,很快的先機就被競爭對手給占據了,而且時不我待。
所以他應該是透過推出產品之后,再不斷的修正、調整升級,不斷的去進化自己的產品,從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并且擴大自己對于這個產業的認知,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創造出比之前更好的產品。
如果把這個思維往下延伸的話,那么我們在看待很多事情的時候,就可以通過這個思維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并且思考。最常見的就是把追求卓越當成自己合理化拖延癥的一個借口。其實,人在學習各種技能,或者是在想要追求進步時,有一個盲點:
--就是無法平靜的接受自己一開始的笨拙。
當我們從舒適區進入學習區的時候,會感到非常的不舒適,這個不舒適常常讓我們想要打退堂鼓,或者是想要退縮。但是這個過程里面呢,如果我們又給自己找了借口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的話,最常見的借口:
--我還沒有準備好!
--我想一次把這個事情做好!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其實這些借口都是這句「最好是更好的敵人」最佳的寫照。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建立自己正確的認知,告訴自己一開始的時候笨拙是正常的。我們只要設定自己能夠接受的目標,日拱一卒,逐漸的進步,確認今天比昨天更進步,明天能夠比今天更進步,那么透過時間的積累,慢慢的我們也就能夠學習到新的技能,或者是把我們的產品打磨得更好。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文章里面看到追求完美的概念也好,或者是聽到別人在描述追求卓越的創業故事也罷。其實我們都必須開啟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仔細的打磨、細細的品味,看看這概念正確的認知應該是什么,應該如何的運用,而不是給自己造成了一個可以合理化拖延癥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