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一早打開微信圈就看到一條狀態:“今年教師節的福利是不~用~上~班!!!”怎么可能?!抬頭看看日歷,哦,原來是教師節遭遇了星期六,故而喜大普奔!
現如今提起教師節真是個令人尷尬的節日。
說它不是個節日吧,每年到這一天前后校園內外的氣氛都變得很“詭異”:不斷聽說誰誰家長給老師送花了,誰誰家長給老師送禮了,然后大家開始各自打算:咱家送不送啊?送,送多少?不送?不送好不好?然后稀里糊涂地、別別扭扭地過了這一天后,大家又開始小心翼翼地觀察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有沒有變化——
送了禮,老師一如既往地對待孩子,這老師生瓜蛋子!沒送禮,老師一如既往地對待孩子,這老師明顯對俺娃冷落了!
送了禮,節后老師批評了孩子,家長拍案奮起,告他去!沒送禮,節后老師批評了孩子,家長拍案奮起,告他去!
送了禮,老師表揚了孩子,家長心里呵呵,老師就該這樣子;沒送禮,老師表揚了孩子,家長心里呵呵,老師就該這樣子!
反正老師怎么做都不對!
說它是個節日吧,這個節日的主角卻總是在這一天前的N天開始持續延伸至這個節日之后的N天的時間內,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會上除了負責提供人頭、掌聲以拍照并烘托氣氛之外,還要時時處處被各級各監管部門耳提面命各種“不準”……似乎教師節并不是為了弘揚傳承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而設,而是專門為了“教育老師”而設的宣傳日,怪不得現在不斷有聲音提出“干脆取消教師節算了”!
二
教師現如今也很受傷,從招教考試、特崗教師考試應試人員總數逐年縮水就能窺得一斑。
前段時間,一個即將畢業的朋友聯系我:“老師,我一想到開學就要實習了,就感到郁悶,我真的不覺得我適合當老師啊!”說真的,我很看好這個大男孩的,雖然他的粉筆字還有待練習,他的普通話還不太標準,但是現在小學教育真的太需要新鮮的血液注入才能繼續煥發勃勃生機。
然而我能看到的是,當一撥又一撥的實習生在講臺上教室里短暫一瞥后就堅決地奔赴考研大軍——專業所限,不想當老師想改變就業方向的唯一辦法就是繼續學習。
春眠不覺曉,還是考研好。夜來風雨聲,不教小學生。這些原本可以走上講臺畢業生中,有成績優異的學霸,有愛好廣泛的特長生,有的活潑開朗,有的溫和嫻雅,如果能成為教師實屬教壇之幸、學子之幸。然而絕大多數畢業生選擇的是放棄當老師這個選擇,最少不當小學老師。
我回復朋友:“你的專業除了當老師有其他就業方向嗎?”他默然無語。其實我想說的是:“如果真的不想當老師而且也有其他選擇,就不用勉強自己了。”
中國目前的小學教育已經走到了一個窄胡同里。窄胡同里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都想發出自己的聲音。學校要成績來塑造口碑,家長要輕松的育兒體驗,學生要自由的童年,社會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可是最后這些要求都轉變成壓力加諸在老師頭上后,老師又如何去背負?——“教學生”碰上“他不學”,你說不得問不得,家長再隔三差五地給老師來個“指點”或者“意見”,身為老師的就更郁悶了。
學習這件事,本來應該是你有需要而我恰好專業,我幫助你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是“我要求你學”。
可是現實中很多事例是一有矛盾老師就像是棄卒,被丟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學生考試成績不好,怪老師出題太難;學生作業寫不完,怪老師布置作業太多;學生站隊慢被點名,怪老師催得太緊;學生沒按要求穿校服,怪老師是個二缺窮事太多!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最好沖走老師不復還!似乎所有的家校矛盾、教育失職、監管不力,都是因為教師師德敗壞水平低下!
誰替老師們站出來說句話?學生站隊慢如果沒有班級間的評比老師會點名提醒他嗎?學生不按要求穿校服、不按要求準備學習用品,在用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不讓你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行不行?你說行學校不讓老師還不敢呢!學生該練習的沒有練、該積累的沒積累,考試考不好你怪老師不會教,老師拿著成績單看著自己一個學期辛辛苦苦的努力全泡了湯老師怪誰去?孩子受了挫折產生輕生念頭老師馬上被解聘停職,老師如果受了挫折自殺了誰會為此承擔責任?
不要把教師放在另類人群中區別以待了,他們和普通勞苦大眾一樣,甚至每個人都是承擔著普通人不堪承受的痛默默前行。每天早上七點都開始陸續到校打掃教室、布置文化墻、檢查課件教案、收發作業,晚上七點還不一定能結束工作下班回家,他們在燈下批改作業、備課、寫教學反思、寫各種計劃、記錄、總結,如果趕上什么活動什么檢查什么試點工程,那真的是要死的節奏。即使這樣,他們還得管理著班級瑣事,處理大小是非,承受著每天無數的電話詢問、短信來往……和各種要求,還有不滿。
這工作換你,來不來?
三
現今社會對待教師其實是在用雙重標準來要求的:一方面要求教師無論思想還是教學水平方面都得“高”,一方面又要求教師在物質條件名譽追求方面都得“低”。
近年來鮮有關于教師的正面報道,反而是負面新聞一抓一把。是教師隊伍集體墮落了嗎?不!我所看到的(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是愛崗敬業愛生如子愛校如家的好老師,雖然工作繁忙收入微薄,但是從沒有忘記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和不斷進取的行動。可是這些行為又有誰覺得應該被歌頌贊美?公眾對此總是習慣選擇視而不見,因為本應如此。那么好吧,大家能否將個別行為不端的人與絕大多數老師區別評價,不要以偏概全一棍子打倒一片?
再細想原因,為什么教師隊伍中會出現品行不良之輩呢?一方面是現在通訊傳媒發達,很多事件雖然以前在個別地方出現過卻沒有被傳播開來,現在信息傳遞的周期短,事件一出大家就都聽說了;另一方面原因大概也有教師行業壓力大薪酬低,造成人才流失,能者出而庸者入,使得教師隊伍混入了渣滓。
如此現象僅僅喊口號學文件搞評比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記得《胖東來,你要怎么學》一書中,對管理藝術有個很精彩的理論:“如要取之必先與之。”如果管理者對被管理者有什么要求,必須先給被管理者開出與要求相對應的待遇,使被管理者產生樂于接受的意愿,然后將要求與待遇對應實施。所以,胖東來的信譽口碑服務質量在我們城市是無人能出其右。大家都知道,任何顧客投訴了胖東來的員工經核實查證后是要當場重罰現金的,但是這里的員工除了認真工作、珍惜工作之外,沒有任何人抱怨過這項制度。
而如今教師行業卻面臨著“招得來留不住”尷尬局面。一次讀一個同行的微博:
班里有一個孩子經常不能和同學友好相處,動不動就把小朋友打哭了。上課更是從來不聽,學習成績一塌糊涂。今日留下他單獨談話,半天無動于衷,我問他:“你今天能把作業寫完嗎?”小伙子翻著白眼看我:“老師,你一個月工資多少錢?”我愕然,小伙子見我不說話就自顧自地說:“我猜你一個月就是三五千塊錢吧,我爸請人吃一頓飯也就是這么多錢,我媽一件衣服也是這么多錢,老師你會背這么多課文會這么多知識,工資卻這么低,我為什么要聽你的話?”
可以想象,這位同行的內心此刻一定是崩潰的!當知識被鄙視時,師道尊嚴何在?
所以,在教師隊伍管理過程中也可以借鑒一些企業或者國家的成功經驗——提高教師行業待遇,將要求與待遇成正比,對待教師隊伍采取“高薪養德”的制度,難道不可以試一試嗎?
四
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
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
雖然教師節現在已經名存實亡飽受爭議,但是作為教師,我們仍然堅守自己的信仰。我們為了學生的成長,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顧不上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甚至還失去了健康,所做的這一切,只需要整個社會對我們多一些友善和關愛,少一些猜忌與苛責,讓我們能靜靜地教書育人。
最后,不提教師節了,愿每一位教師同行都能永遠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