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練書法(1)——“魏”

墨調得太淡了

先說“魏”字的寫法,明顯與新華字典上不同。盡管是楷書,但是書法中的許多字寫法與我們現在漢語字典上的寫法是有很大差異的,而不是寫錯了。

文字本身也只是一種大家約定出來的東西,大家一起約好三橫表示“三”,那么這個符號就是“三”,如果大家約定三豎是“三”,那么表示“三”的就變成了三豎(當然這個大家指的不是三、五個人或者三、五百人,而指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絕大多數人)。

同樣的,古代流傳下來許多異體字,也都是大家千古以來認同的一種約定而已。

所以大家如果有心,在一些景點、學校、商鋪等地方看到的一些題字與我們在課堂所學不一樣,不要驚詫,更不要嘲笑人家寫錯了,通常只是我們沒見過罷了。

“魏”字就是如此,通常右側“鬼”字都不寫第一撇,下方的厶(si,一聲)也可以用一點代替。

大家如果舉一反三,就會知道“鬼”、“愧”、“槐”等字,也都是這種情況。

2

“魏”字的筆畫很多,這樣的字更注重對結構的把握。

它由“左邊”的“委”和右邊的“鬼”組成,那么要注意的第一點,就是整體上是一
個點畫分布比較均勻的方形
,尤其要注意兩個部分的下方應該基本在一個水平線上,這樣這個字放在那里才是平穩的,然而很多人寫出來的字沒有注意到這點。

3

左側的“委”,在單寫這個字的時候,上面“禾”字應該有意識地寫得扁平一點,以配合下方的“女”字,不讓這個字過于瘦高。

但是在這里,卻不能放扁,反而要稍寫高瘦一點,因為右邊還有“鬼”字要寫。

而下方的女字,橫畫要足夠長,以平衡右邊“鬼”字往外放的豎彎鉤;橫畫下方部分也要放開,因為它是整個“魏”字的“左腿”,不能萎縮了。

4

左邊的“委”字寫定了形狀,右側就只負責配合它就好,第一筆與左邊“禾”字的橫畫平齊,上方的田寫瘦高一點點,左邊的撇用小短撇意思一下,右邊的豎彎鉤放長、放寬,因為它是“魏”字的“右腿”。

5

最后的一點,點在彎鉤與橫畫的夾角處,并且靠上方,不能居中,即使你寫成“厶”也是一樣。

帶“魏”字的成語作品:

“魏”字實踐一

圍魏救趙的意思大家都懂,就不多解釋;

這里的“魏”字右方的“鬼”并不如我上文第二條寫的一般,與“委”字下方平齊,這個問題并不大,“鬼”字能比“委”字高而不能低,這是因為“委”字的上方超過了“鬼”字的上方,所以它們的重心基本上還是在一個水平線上的,反之則不行。

“魏”字實踐二

類似于“姚黃魏紫”這類成語比較生僻,所以會在下方作一下釋義:

姚黃和魏紫是最好最奇的兩種名花。姚黃是指千葉黃花牡丹,出于姚氏民家;魏紫是指千葉肉紅牡丹,出于魏仁溥家;原指宋代洛陽的這兩種名貴的牡丹品種,后泛指名貴的花卉。

關于這個成語還有兩個很有趣的傳說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搜狗百科搜來看看。

最后,附一張行書:

楷書練好,再寫行書就容易很多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