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時常被焦慮感所困擾,雖然已經使用doit來管理自己的行動,但是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依然感覺不足,最主要的還是覺得自己太慢,總想讓自己再快點再快點!
想再快點再快點,作為時不時被知識恐慌圍獵的一員(可參閱《你是在被知識恐慌制造者圍獵,還是在有目的的高效學習》一文),總希望自己可以跑得更快些,就像希望不停的挖井,仿佛挖了些像井的坑,就以為已經擁有了水,其實自己并沒有擁有可以打出水的井。
浮躁讓自己陷入低效率的勤奮狀態,持續的渴求快,沒有完全搞懂學習的目的。
學習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學習形成個人的競爭優勢,形成個人戰斗力。
知識形成戰斗力,必須是在對某一個領域的知識完全掌握的情況下。對知識的掌握似是而非,僅僅停留在了解的層面上,是形不成戰斗力的,所以,針對某一個領域的知識的學習必須精深學習。
因為學習的深度增加,速度必然降下來。這樣在表面上看起來,學習的節奏是慢的,就像打井的數量少了,自然看起來是慢了。
但是所打的井每口井都出水,學習的質量提了上去,這也就說到了「慢就是快」這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
雖然自己聽過也自己告訴自己慢就是快,但是深入剖析,我發現,自己壓根就沒有完全理解,更沒有篤信“慢就是快”。
自己都不堅信的東西,自己都將信將疑的東西,自己怎么可能去堅定的執行?
易仁永澄的文章《如果說學一個可以頂一百個,怎么學》,在慢即是快這個問題上點化了自己。
快,是結果;慢,是方法。
慢不僅僅是一個速度的問題,更是一個標準的問題。
也就是說,看似學習的速度慢了下來,但是設定的學習標準提高了,還是用打井來說,提高標準,要求每口井必須打出水,并且必須打到高產水層。
慢,不是在所有的知識上都高標準的精深學習,而是在關鍵的問題上,也就是前面說的臨界知識上,將精力放到打通知識阻塞上(可參閱《掌握臨界知識,實現高效率快成長》一文)。
所謂的知識阻塞,就是你看到了一個知識,明白了作者所說的意思,但是你用自己的話無法自洽的描述出來,沒有徹底搞清楚為什么,怎么做等等問題,更無法讓自己篤信這個知識。
就拿「慢就是快」為例,自己知道慢即是快,但是自己解釋不通,自己說不明白為什么,如何做,那么這就是知識阻塞。
這個知識阻塞導致自己從心底壓根就沒有完全相信「慢就是快」,但是慢即是快的道理在各個領域都是通用的,具有極強的可遷移性。所以,搞清楚慢即是快,對這個原理精深理解透徹,對以后的學習和心態具有極大的提升。
搞清楚為什么「慢就是快」,從潛意識中就認可這個觀點,才能將其付諸實踐,才能改變自己的思路,才能漸漸擁有平靜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