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沒有特殊情況,夜里都是我陪著寶寶入睡。
近幾日,大概白天外婆陪得多些,再加上今晚喝完奶我給她刷牙時,她十分抵觸刷牙這件事,便有了情緒。一定要外婆抱著,不讓外婆離開房間。
我見狀,就問她:要不要媽媽抱?問了幾次,沒有回應,我就直接過去把她從外婆手上抱過來。她一開始會說“媽媽抱”,然后賴在我肩膀上,但一看到外婆要關門離開,又開始哭著要外婆抱,外婆無奈再次接手……。這樣一來一回,時間有點晚了,我就和寶寶說:”你是不是不要媽媽抱啦,那媽媽走咯,拜拜!”
寶寶一聽我要走,立刻委屈地哭了起來把雙手伸向我。我心里一揪,把她抱過來,摸摸她的頭,安慰她說媽媽沒有走。
在說出這句話的那一瞬間,我感到不妥,話音一落我就后悔了。
一直告訴自己,要給予孩子愛、理解和尊重,卻又難免在實踐中時不時地犯著錯誤。
寶寶想多抱著外婆一會兒,又不想讓媽媽離開,她單純地要讓兩個最親密的人都陪在身邊,這是一種深深的愛和依戀。而我因為沒有耐性,覺得時間太晚,硬生生地去結(jié)束這個情境,其實,明明可以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的。更糟糕的是,我還利用寶寶對我的愛,利用她的幼稚,讓她以為媽媽真的要走了……。這是多影響安全感的一種做法。當我事后覺察到這些時,真是感到無比羞愧。
理解和尊重,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不是從自己的角度試圖去控制和改變孩子的行為,而是應該從當下的現(xiàn)象中去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是怎么想的?我此時的感受如何?我希望受到怎樣的對待?我能接受什么樣的做法?
只有真正蹲下來,從孩子的視角出發(fā),才能找到好的解決辦法,形成正面的引導,培養(yǎng)寶寶更好的性情與品格。
育兒之路一直在摸索中實踐,時不時踩坑,便會反省和自責,但不能保證一下次會不會又掉到坑里去。還好,在掉坑的過程中,還能夠及時覺察到自己,及時反思,及時修正。
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