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翻開一本書,半個月看不完,而等你看完一本書,就忘記前半部分說的是什么?我有過:
《福爾摩斯全集》一共三本,我只看了一本。
《明朝那些事兒》一共十一本,我只看了九本。
《魔鬼經濟學》一共四本,我只看了兩本。
《優秀到不會被忽視》、《全新思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樣經管類和個人成長類的書我需要用一周的晚上的時間才能看完,而類似于東野圭吾的懸疑系列小說《白夜行》、《幻夜》、《解憂雜貨鋪》、《追風箏的人》等小說類,幾乎就是兩個晚上讀完一本書,晚上的時間指的是我洗漱完九點左右,到晚上12點以前的時間。
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距呢?借助因人而異的原理,我們來因書而異。不同性質書,用不同的閱讀速度和方法來閱讀。
首先,流水式閱讀法。看小說的時候就可以使用這個方法,真的不是需要看前言和后記,也不需要逐詞逐句的看,行云流水般的掃過,一般小說類,會在開頭和結尾,總結出一些比較有意義的哲理,值得體會和品味。
其次,讀書習慣的養成法。讀書也需要一點儀式感,如果你是剛開始看書,那就沒有選一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空間場所,建議一定選擇較為安靜的時候來看,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半個小時最佳,等養成讀書習慣后,再根據個人情況,慢慢增加,所謂讀書習慣就是,一天不讀書就覺得缺點什么,不讀書就不舒服。
而我就比較喜歡,周末家里沒人的時候,把房間收拾干凈,然后坐在沙發上看,或者是晚上不加班的時候,洗漱完在自己房間看,夜晚看書,仿佛整個時間都停止了,所有的思緒和注意力都在字里行間,很享受這個過程。
最后,呼吸式閱讀法。就是做讀書筆記的一種方法,起初看書的時候,備好紙和筆,把你覺得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寫在小本本上,對于總結性的段落可以細細品味,寫下自己的感悟。
為什么一定要寫下來呢,因為你我的大腦不是電腦,感悟再深的語言,也未必記得住,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我有一個筆記本,會專門記一些比較雞湯的話,覺得自己營養匱乏時,就會翻出來看看:
01.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會看到希望。
02.生活之所以耀眼,是因為磨難與輝煌會同時出現。
03.人生就像騎單車,想保持平衡就得一直往前。
04.只要你戰勝了自己,就沒有人再能戰勝你。
05.即使無人鼓舞,也要全情投入,優雅堅持。
06.只要你肯邁步,路就會在你腳下延伸。
07.不管多險峻的高山,總會給勇敢的人留一條攀登的路。
08.人生可以失敗,但絕不可以被擊敗。
09.在避風的港灣里,找不到昂揚的帆。
10.所謂命運,就是一個人的光芒所到之處。
看完后,有沒有滿血復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