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升級 #觀點 #案例
作者:拾遺
為什么窮人無法擺脫貧窮呢?
很多專家學者都在研究這個問題,但都沒有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直到十年前,美國經濟學家穆來納森找到心理學家沙菲爾:“我們一起研究這個問題吧!”
經過十年調查研究,他倆終于找到答案。窮人無法擺脫貧窮的罪魁是——稀缺心態。
何謂稀缺心態?就是“越是稀缺什么,就越是在意什么”。
我家鄰居王阿姨就是這樣,由于她家經濟條件不太好,所以她買菜特別喜歡折騰,去小區門口新世紀超市一看:“生菜一斤要三塊五,太貴。”
于是,她坐六站公交去沃爾瑪,“更貴,四塊錢一斤。”于是,她又坐七站路去永輝,
“三塊錢一斤,太好了。”她買了5斤,樂呵呵地回家了。折騰半天,扣去車費,還倒虧5毛。
穆來納森說:“人們的視野會因稀缺心態變得狹窄,形成管窺之見,即只能通過‘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體,而無視管外的一切。”
也就是說,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
穆來納森和沙菲爾提出了“帶寬”概念。所謂帶寬,就是指一個人心智的容量。
如果這個帶寬老是被一種稀缺心態所塞滿,就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
印度克延比都蔬菜市場很是繁榮。這里,生活著一群很窮的小商販。每天清晨,他們會向富人借1000盧比,然后去進貨,賣完可收回1100盧比,而晚上,他們要還給富人1050盧布。
也就是說,他們一天的收入是50盧比。其實,只要小販不把這50盧比全花掉,每天省下5盧比用于第二天進貨。由于復利效應,他們只需要50天,就不用再去借這1000盧比的本錢了。
從此,他們收入就會節節攀升,這樣美好的結果,幾乎是觸手可及。但是,沒有一個小商販這樣做。“他們天天就那樣重復著,分出利息達九年之久。”
穆來納森說:“長期處于稀缺狀態的窮人,會被稀缺心態消耗大量帶寬,其判斷力和認知能力會因過于關注眼前問題而大大降低,而沒有多余帶寬來考慮投資和長遠發展事宜。”
稀缺心態會嚴重影響認知判斷能力,認知判斷能力大幅下降會導致短視。也就是說,一個人窮著窮著,就會變傻。
一位富人想幫一個窮人致富,那年冬天,就送了他一頭牛:“好好用牛耕作,秋天就能脫貧了。”
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斗。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窮人的日子比以前過得更加艱難了。
窮人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只羊,先殺一只救急,剩下的可以下小羊,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窮人吃完一只羊,小羊沒有生下來,
日子又艱難了,便忍不住又吃了一只。
窮人想:“這樣下去不行,不如把羊賣了買雞,雞很快就會下蛋,雞蛋一賣,日子可以好轉。”
可等不到雞下蛋,日子又艱難了,于是,窮人又忍不住殺雞吃。
殺到只剩一只雞時,窮人想:“致富是無望了,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春天,富人帶著種子來到窮人家,卻發現牛沒了,而窮人正在喝酒。
“活該受窮。”富人一跺腳走了。
穆來納森說:“長期處于稀缺狀態的窮人,會被稀缺心態消耗大量帶寬,用來進行自我控制的心智資源就會很少,所以容易變得非常沖動。”
稀缺心態會嚴重影響執行控制力,執行控制力大幅下降會導致沖動。一個人窮著窮著,就會變成沖動的傻子。
窮人就是這樣陷入窮的惡性循環的:
稀缺金錢→注意力集中到錢上→大腦浮現各種與錢有關的事,變得沖動失去控制力→心智帶寬減少→做出錯誤認知,做出錯誤決定→放大對于錢的稀缺心態→惡性循環。
很多人喜歡這樣說:“如果我有錢,我會比馬云做得好。”“如果我有錢,絕對比王思聰厲害。”
其實,未必。長期陷入惡性循環的窮人,即便偶爾暴富,也會很快變成窮人。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做過一個調查:最近20年來,歐美彩票頭獎得主,5年之內,破產率達75%。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們雖然有錢了,但行事還是窮人思維。”
我有位朋友,創業發了,買了別墅,把農村父母接了過來。從此,我這朋友就頭大起來。
最熱的天,爸媽也不會開空調。
爸媽經常從外面撿一堆破爛回來。
家里囤積著各種各樣的垃圾袋。
…………
盡管他家存款千萬,但父母依然扔不掉窮人思維。
階層固化,其實來源于思維的屬性。你的思維,決定了你在什么階層。窮不可怕,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才可怕。
如何才能跳出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呢?
第一個:把重要的事情強行拉入管道視野。
哈佛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人生影響跟蹤調查,對象是一群出身環境和智商都差不多的年輕人。
調查結果發現:
27%的人沒有理想,生活沒有目標。
60%的人理想模糊,生活目標模糊。
10%的人有理想,制定了短期規劃。
3%的人有理想,制定了清晰的長期規劃。
25年后,這群人的生活狀況很有意思:
那3%的人,因為一直有規劃地朝著人生理想邁進,所以最后幾乎都成了社會頂尖成功人士。
那10%的人,因為不斷實現短期目標,最后成了社會的中產,做了律師、工程師、企業主管等等。
那60%的人,生活在社會中下層,沒什么特別成績,就指望孩子將來有出息。
剩下27%的人,成了社會最底層的人,成天抱怨他人,抱怨社會。
這個調查說明了什么——不同的人生規劃,讓每個人拉開了距離。
所以,要跳出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就要強行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道視野——制定清晰的人生規劃,短期的長期的,然后一步一步去實現它。
貧窮的韓信為何能忍受胯下之辱?因為他有堅定不移的人生大理想。
正如蘇軾所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專欄作家李剛講過一件趣事:幾年前,他老婆想買一套學區房。他一算存款,連首付都不夠。于是建議:攢點錢再說吧!
當然,最后胳膊沒能擰過大腿,老婆東挪西借,硬是把首付給付了。結果才過兩年,房價就翻了倍。李剛高興得不得了:“幸好買了。”
論理財能力,李剛遠在老婆之上。
“我有十幾年投資經驗,再復雜的金融工具,我也一清二楚,而她連買個銀行理財產品還要問人家保不保本。”李剛說。
但這件事,李剛一開始就陷入了窮人思維。
“我沒有思考學區房是不是一個必須而且合理的目標,而是首先考慮錢夠不夠。”
這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區別:窮人思維的特點是量入為出,富人思維的特點是目標導向。
窮人思維買房,首先考慮:我存款有多少,月收入多少,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么房。
富人思維買房,首先考慮:我要不要買房,想買什么房?然后再算,還差多少,怎么解決。
如何跳出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
第二個:建立目標導向思維。
正如李剛所說:如果一個目標是合理的,就不能以“資源不足”為理由,去否定這個目標。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條做事原則。
青年作家李尚龍講過一個故事:他剛上大學時,宿舍一同學特摳門。有一次,李尚龍手機沒電了,便找這同學借電話打給家里。打完,李尚龍把電話還他,轉身出了宿舍。
哪知此同學追了出來:“給我五毛錢。”李尚龍以為聽錯了:“什么?”此同學非常認真地說:“你剛才打了兩分鐘,給我五毛錢。”李尚龍翻了翻皮夾:“沒零錢。”
此同學臉色有點不爽起來。
李尚龍說:“要不這樣,午餐我請。”此同學臉色舒展來開:“好。”但從此之后,李尚龍便和此人再無交往。沒過多久,一宿舍的人都和此人鬧僵了。
大學畢業后,此人三年內換了七次工作,因為太過斤斤計較,每個單位都不待見他。
李尚龍說:“他窮的,不僅僅是家庭條件,他窮的,更是視野和格局。”
他以為自己占了便宜,其實吃了大虧。
窮人缺錢,看起來是因為資源不夠,實際上最要命的是窮人心態。也就是:越是窮的時候,越是在乎錢,越是在乎錢,就越是影響視野和格局。
如何跳出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
第三個:越是窮的時候,越是不能在乎錢。不明白這一點,很多事情及規劃都無從談起。
我鄰居,買菜折騰那個王阿姨,去年在地攤上給孫子買了雙運動鞋,耐克的仿款,便宜得驚人。
一周后,孫子從學校回來,腳腫了。“鞋子材質不好,不透氣……”去醫院,醫生診斷是真菌感染結果一治,最后花了700多元。
王阿姨后悔得直跺腳:“早知道就買正品了。”這就是窮人思維——忽視“冰山成本”。
何謂冰山成本?就是看得見的成本,往往只是極小部分。更大的成本,藏在看不見的水下。
忽視冰山成本會有一個后果——占小便宜,吃大虧。貪圖劣質鞋便宜,結果損傷了腳貪圖劣質食品便宜,結果吃壞了腸胃。貪圖劣質服裝便宜,結果沒穿幾回就扔了…………最終,付出了比買優質產品多得多的成本。
窮人的錢很多都耗費在了這樣的冰山成本上。
如何跳出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
第四個:花錢時必須重視冰山成本。
一心只想著省錢,往往是在浪費錢。不要因貪小便宜而吃大虧。
我童年一直生活在農村大院,院里有位彭姓人家,生了三個子女,當時打疫苗,已經開始收費了。
彭家為了省錢,就把很多疫苗也省了。結果幺女兒得了小兒麻痹癥,腿跛了。借了幾萬元治腿,結果還是無力回天。
每次看到她,我都特別心痛。“就因為父母為了省一點點錢,這個妹妹一輩子都被耽誤了。”
這就是窮人思維——忽視身邊隨時可能發生或必將發生的重大變故。
比如,重大疾病的發生。比如,意外傷害的發生。這些重大變故一旦發生,可能一下就會將我們打回“解放前”。
如何跳出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
第五個:要規劃“余錢”。
就是不管你生活有多拮據多困難,一定要摳出一點余錢來未雨綢繆。比如,買幾種必須的保險。比如,該打的疫苗一點要打。…………
如果你只關注眼前利益,很可能贏了一時,但輸掉了整個一生。
企業家凌軍講過他公司兩個員工的故事。兩個員工是他同時招錄進來的同班同學。剛畢業時,兩人都缺錢,于是就把房子租在了北京五環外。
每天上下班需要四小時,很是累人。凌軍就建議:“你們可以在離單位近點的地方租房,雖然貴一點,但可以節約很多時間。”
員工馬駿聽了,在單位附近租了房子。員工張萌沒有,他覺得:“太貴了,不能浪費錢,反正我有的是時間。”
三年后,馬駿工資翻了兩倍。“我把省下來的時間用到了學習上,三年努力,我拿到了注冊會計師證。”
而張萌呢,三年工資只漲了800元。他很后悔:“我目光太短淺了。”
如何跳出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
第六個:要規劃“余閑”。
把余閑用在自身素質的升級上——比如讀書計劃、技能培訓等等。窮人之窮,往往是雙重匱乏:既缺金錢,又缺時間。
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規劃余閑,必要時要像馬駿一樣學會用錢置換時間。
自古以來,每個朝代都有階層固化。但無論階層怎么固化,總有5%的窮人可以突圍而出。因為他們跳出了稀缺導致的窮人思維。
電影《1942》里,逃荒路上張國立演的地主說了一句話:“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說過一句類似的話:“即使你們把我身上的衣服剝得精光,然后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帶,但只要有一支商隊從我身邊路過。我就會成為一個新的百萬富翁。”
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了他在什么階層。 我們和頭等艙的距離,差的不只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