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在朋友的補習學校幫忙,主要責任就是輔導學生做作業。
其間,有個學生讓我印象深刻并為之擔憂。
某天晚上,我看到一個學生盯著作業題在那里發呆。
起初我以為他在思考問題。過了大概20分鐘,我回過頭,他還是看著那頁題。
我忍不住上去問道「你是不是遇到難題了?」
他沒吭聲。
我繼續問道「哪道題不會,我來給你講講?」
他依然沒回應。
我有點惱火,看了看他的作業題,指著沒完成的那道題問「是不是這道題不會?」
這時他拿著鉛筆的手,撥弄了一下橡皮,但是仍舊沒回答。
我簡直要瘋掉了!會不會你倒是說句話啊。
我耐著性子再問了一次「是這道題不會吧?」
這時,他輕輕的嗯了一聲。
后面,我給他講那道題,花了30分鐘。之前我給其他學生也講過那道題,基本只用5、6分鐘。
參照一下上面的對話,我猜你應該知道為什么講了那么久。
之后,我離開學校,也就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昨天,發生一件事,讓我又想起了那個學生。
隔壁的王奶奶帶著孫子豆豆來我家串門,我看到小孩特別可愛,就在旁邊逗他玩。
忽然,豆豆跑到王奶奶面前,搖了搖她的手,王奶奶問「要喝水是嗎?那是要吃糖?是要桌子上那個玩具嗎?。。。」,經過幾次詢問,才搞明白,原來豆豆是被我家的玩具鐘表吸引了。
猛然間,我似乎看到了那個學生的影子。至始至終,豆豆沒有說一句話,但是王奶奶還是「準確」判斷出了孫子的意愿。
我不禁有點唏噓,原來這都是家長們從小培養的「好習慣」啊。
這樣的教育方式,雖然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但是卻在減弱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任何東西都靠別人給予,自己只會被動接受,絲毫沒有一點主動精神。
在這方面,相比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遇到任何不懂的問題,他們都會大聲說出來「老師,這道題不會,你給我講講」。也許他們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但至少他們懂得主動詢問,尋求幫助,這點是難能可貴的。
而且一個老師面對眾多的學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顧及每個學生。積極主動的人,往往會優先對待。那些悶聲不吭的人,老師只會認為他們沒有遇到問題。
當然,如果真的悶聲不吭,并且沒有問題,那倒無大礙。怕就怕,遇到問題,不肯出聲,一直要等別人來問,并且是三番四次的問,直至聽到他「滿意的問題」,才會回答。
你可能沒有發現,那個學生和豆豆,都有一個共同點,本來一句話、甚至一個字就可以表達清楚,他們必須等到對自己最有利,最輕松那刻才會回應。
看看那個學生,前面三個問題,隨便哪個,他回答一下都可以解決他的問題。但是他必須要等到你問「是這道題不會吧?」,他才回答「嗯」。
為什么!!!
因為「嗯」這個字的發音,連嘴巴都不需要張,甚至聲帶都不需要震動,只需要輕輕哼一聲,就可以達到。
相比前面那幾個回答「這道題」、「是」、「對」,要省很大的力氣呢?
要是別人不問,他就會覺得自己受了不公平待遇,進而產生一些負面情緒。但是對于為何產生負面情緒,他們當然也不會主動說出來,然后大家估計也猜不到,這樣惡性循環,后果自然難如人意。
其實在教育方面,古人早就有所總結,司馬遷曾寫過「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成語「因勢利導」就是從這段文字中來的。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好的教育是讓受教育者自己發揮特長潛力,我們今天說的像哈佛或者斯坦福給予學生的教育就是如此。差一點的教育是用利益鼓勵他們,比如獎學金就是這個目的。
在差一點的就是灌輸式教育,所謂的教化,比如衡水中學那種方式就是如此。還有更差的就是天天看著孩子,這樣孩子的人是給管住了,可是心沒有給管住。當然,最差的教育方法就是和被教育者頂著干。
再看王奶奶的教育方式,真可謂「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從小就慢慢扼殺孩子的主動性,致使孩子離開家庭,進入學校后,與他人交流不暢,最終演變成「頂著干」的結果。
若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這種性格習慣傾向,應該盡早糾正。
如果孩子還小,千萬注意,不要使用「王奶奶」的「多次詢問」教育方式。
離開家庭,進入學校,進入社會,如果你不主動,沒人會來幫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