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朋友說,位于大洪山南麓的鐘祥市張集鎮有一株紫藤樹,是迄今湖北發現的野外生長的“紫藤王”。
秋分時節的一個周日,細雨飄飄,霧繞山澗,應文友之邀,一行三人驅車前往張集鎮尋訪傳聞中的“紫藤王”。
出縣城沿寺沙路北行折東,由于連續幾天下雨,道路濕滑,雖路面平坦,但彎道較多,不得不小心控制住車速,到達目的地“紫藤王”的所在地——張林沖村院墻灣時已是中午時分。雖然山路泥濘、細雨濕衣、饑腸轆轆,但仍沖淡不了幾經周折找到“紫藤王”的喜悅。
院墻灣,曾居住著一位王姓大戶人家,不知是為了防匪還是別的什么原因,依山在偌大的房屋四周全部打上了圍墻,院墻灣因此而得名,現場散落的青石墩、青石條以及青色的殘磚破瓦印證著當初王氏家族的富足與興旺。據了解,解放后曾有四個農戶在此居住,但目前僅剩一位年過六旬的李姓農民,其他三戶或進城進鎮工作、或務工經商先后搬離了此地。其實李姓的子女也在鎮區新蓋了房子,一般在節假日才回來和父母團聚。
站在粗壯的古棟樹、紫藤樹下,仰望滿樹的藤蔓,不禁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紫藤樹》詩:紫藤掛云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流美人。是啊,雖然現在是秋分時節,看到的都是枯藤、黃葉、落葉,但可以想像出春夏期間紫穗低垂、紫英繽紛、花香蜂駐、枝繁葉茂、綠陰滿樹、莢果累累的美艷風景。據古樹管護員老李介紹,每到初夏盛花時節,荷鋤勞作于田埂上、燥熱置身于古樹下、夜晚納涼于禾場中,微風徐動,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神清氣爽、煩擾頓消。
這株攀附在古櫟樹上的“紫藤王”,胸圍達二百八十五厘米,株高十四點五米,冠幅達一百八十多平方米,生長在山沖稻田邊路沿的俗稱“麻殼石”中,藤樹主干一側大部分已經腐朽,但蒼勁堅韌的藤干卻懸掛、纏繞于栓皮櫟樹的樹枝。古櫟樹與紫藤樹主干并行向上,根系相互盤繞,枝蔓相挽生息,葉片錯綜交織……據林業專家推算,這棵已掛牌保護的栓皮櫟,樹齡已有兩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以次推斷,此株紫藤樹齡也約在兩百年以上,其胸徑之大,應屬省內新科“紫藤王”。
由于紫藤纏樹影響樹的生長、甚至致樹死亡,故山民一般都會將此除掉,而此株紫藤樹緣何與那株古櫟樹相生相伴、不離不棄?在當地百姓中曾流傳著一個凄美而感人的愛情故事:相傳,一位貌美如花的富家小姐紫藤愛上了憨厚正直的長工張沖,但這樁婚事遭到了紫藤父母的強力反對,并私下將紫藤許配給了鎮上錢姓大財主有些智障的兒子。紫藤看到不能與心愛的人結成良緣,便于某年秋天的一個月夜在長工的幫助下,抓著院墻外櫟樹上伸入院內的藤蔓翻過了院墻。紫藤父親發現女兒要與長工私奔,便召集家丁打著燈籠循跡追趕。張沖和紫藤二人緊走慢跑逃到后山,卻被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眼見追趕的人群已經逼近,兩人便相擁跳入了河中。
有人說,兩人被河水淹死了;也有人說,兩人跳河后被下游一位好心人救起,后來隱姓埋名在城里發跡了;還有人說,兩人逃到更遠的深山,采伐山中櫟樹種植香菇、木耳、靈芝……雖然紫藤的父母對女兒的行為感到心痛,但考慮到女兒已經不在了,就把這株女兒喜愛的紫藤作為一個“念想”而保留了下來。后來,人們便把紫藤和張沖殉情的小河改為張林沖河,解放后大興水利、筑石壘壩變成了張林沖水庫,灌溉著下游的千余畝水田。
蘇州《拙政園》里蒼老遒勁的紫藤系明代才子文征明所植而名聞天下,上海《古藤園》里因一株“滬上之最”的紫藤而享譽海外,而植根于貧瘠山野、吐芳于幽靜山林、散香于空曠山谷的鐘祥“紫藤王”,其頑強、無私、忠貞的品質也讓參觀的人們所感嘆、所喜愛!
紫藤樹,紫藤花,愛情的見證,心靈的花朵,凝聚著多少熱淚歡歌,演繹著多少悲歡離合,這一切的一切都將永遠在人們的記憶里垂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