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山行》第一二句,苦于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又不希望自己一個人把“大權”獨握于手,于是在提示完幾個學生難懂的字義時就一個勁地讀、聯想、表達。其實我的目的很簡單,只需要把自己從古詩中看到的、感受到的表達出來就行。
有個小女生似乎有很強的表達欲,眼瞧著話到嘴邊,欲把手舉起又立馬縮回,不想因此錯失她的觀點,我立即問她:“要不,你來說說?”她很直白地告訴我:“老師,我想說,可是又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沒事,你試試。”我鼓勵道,很意外,她說得異常流利,表達得近乎完美。
在結合兩句組合畫面并用語言描述時,我問:“你們能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沒人敢舉手,“沒事,那繼續讀吧,邊讀邊想。”“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小男孩舉手了!課堂上就是如此,在沒人舉手的情況下,老師一看到舉手的孩子總是欣喜若狂(終于知道為什么上學時,老師總喜歡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了!),回答得還不錯,小男孩這想象力與表達力一直是公認的“好”。不過,我提出了一點遺憾,后面的語言表述不太準確。雖如此,他還是滿足地坐下去了。我繼續追問:“還有人想說說嗎?”另一小女孩猶豫了下想說,卻無奈地告訴我:“我好像有點不知道該怎么說。”不過最終還是鼓起勇氣站起來說了。“遠處深秋時節的山中,有一個人正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向白云升起處的那戶人家走去。”心想:多么靈動的一幅畫面,其實并不是不知道怎么說,有時候只需要站起來,自然而然就能夠表達出來。
我發現,多給孩子們一些表達的空間與時間,他們的思維總會跟著一起轉,也許有那么一刻已經有了答案,卻苦于沒有底氣而把這種感覺定義為不知道,如果因此而放棄了,那可真是損失,給他們一個站起來的機會,說出心中所想,這就是表達。